度量衡是人们工作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度量衡代表了一种通用的标准,大家都能在这个标准之下进行信息的互通和传递。比如说,长度单位上,古人统一的单位是尺,我们现代人则是采用西方传过来的度量单位,厘米、分米和米。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横向比较,大家都是对标准认可的。
说到尺这个单位,我们常常在课本上读到古文,比如说“邹忌修八尺有余”,比如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再比如说形容关羽的“身高九尺,髯长二尺”。《三国演义》里面说关羽身高九尺,容貌甚伟,是个高大威猛的男子。身高九尺是多高呢?古时候的一尺是如今我们口中的多长呢?有没有什么文物证据可以进行佐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长度问题吧。
关羽其人,身高九尺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出现,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如今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如果要问书中的人物里,读者们最喜欢的是谁,那一定有很多人都会回答,关羽关二爷。
关羽忠肝义胆,为人是既有才干又有情义。他常伴在刘备左右,帮着他打天下,帮着他在国家大事上出谋划策。他与大哥三弟桃园三结义,从此尽心尽力,充分展现了他自己的情义。受伤之后,他刮骨疗伤,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顶天立地。
因此,一般来讲如果几个人结拜为兄弟,他们都会拜拜关二爷,昭示自己义薄云天的决心。关二爷的精神,从古至今激励着不少中国人。在我们的心目中,关羽已经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了,他已经被我们给神化了。
被奉为偶像的关羽,在书中的形象是“身高九尺,髯长二尺”,具体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关羽应当是个极高的男子。对于这样的形象,人们便越来越好奇,这九尺究竟是多高?关羽真的有可能像描述得这么高吗?
针对人们的这些疑问,有历史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翻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也结合了各种出土文物作参考,最终大概得出了一尺是多长的结论。
出土汉尺,得出结论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用尺来衡量一个事物的长度。不过,那个时候的尺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尺还不一样。那时候,人们讲究以手为尺,也就是会用自己的身体来对事物进行衡量。
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什么数理文化,也不懂用别的标准来统一度量衡,身边最趁手的用来衡量物品的工具,其实就是人体自身。所以,不仅是长度,还有一些重量,或者说是体积,人们都会用人体自身来进行衡量。
后来,时间推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天下割据,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测量标准。大家虽然说也会用尺来衡量长度,但不同地方的尺换算到我们今天,完全是不一样的长度。整个天下的衡量标准,同样也是分割的。
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才推行了政策,统一了度量衡。到这个时候,天下的各种衡量单位的标准才终于统一了,人们才有标准信息来进行信息的流通。比如说,你去市集上买一根扁担,卖家告诉你有三尺,你就知道这三尺是有多长。
到了汉代,天下统一的尺度标准其实还是沿用了秦朝,关羽就是一个汉人,他的“身高九尺”,就完全可以用秦朝的标准来进行换算。但这个换算也是人们的推测,没有一个切实存在的证物来证明这一点。
这个疑问直到一把汉尺的出土才终于被解开,这把汉尺通过我们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大概就是23厘米。那么关羽的身高九尺,大概就是两米左右的高度。这其实在古代人眼里,是非常吓人的身高了。
这把汉尺的出土,也证明了古时候真正的尺,跟我们今天讲的三尺为一米还是不一样的。如果三尺为一米,那一尺大概就是33厘米,换算一下,邹忌修八尺有余,他就得有两米多。而关羽的身高九尺,可能就得有三米了。一个人长三米,还是挺离谱的。
所以,要想探究一个历史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真实存在的史料为依据来进行论证。如果只是单纯地推测推测,我们就无法得出一个疑问的真正答案。
长度单位,经历变革
以尺为单位来衡量长度,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普遍的,虽然不同的朝代变迁,尺的长度也是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传统的度量衡单位还是在一直被沿用的。一直到明清时期,内陆地区的度量衡使用的还是传统单位。
但是呢,东南沿海的洋行就不一样了,在洋行的生意里,洋人带来了西方国家的度量衡单位。常常与洋人打交道的商人,渐渐也习惯了采用米和这种西方的度量单位。到了后面,国门被洞开,西方国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纷纷传入中国,中国人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的征程。
因此,渐渐地,传统的度量单位就被西方国家的度量单位给取代了,到了现代,孩子们接受教育,便统一采用了西方的度量单位,不管是长度单位也好,还是重量单位也好,又或者是新衍生出来的密度单位也好,都布满了西方的影子。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尺这种单位已经渐渐消失了,不过,以尺为代表的尺度,存在率还是很高的。
结语
尺的换算,代表了中国的古人们对于长度的认知,关羽的身高九尺,通过出土文物的佐证,也能让我们了解个大概。
就像这个长度单位,虽然现代人跟古代人的使用习惯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我们还是能从各种文物中,找到我们共同的文化连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