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报记者 梁露露

夫妻俩买一样的保险产品、生同一种病、申请相同数目的理赔,天底下还有这种巧合?

吴先生一年前买了某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保额 127 万。买后不久,确诊急性心梗,获得了保险公司一笔不菲的理赔金。

几个月前,妻子李女士购买同一保险产品,巧的是,今年2月也被确诊为急性心梗,并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二人买保险前身体健康,可如今医院出示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也确实证明二人得了病。这次,轮到保险公司犯嘀咕了,这倒霉事咋都落到自己头上了?

该公司保险调查员将夫妻二人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拿出来对比,还真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两人的确诊报告均出自当地某医院,且检查医生也为同一人。

“这该不会是骗保吧?”此念一出,调查员立马想到一个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专家李中健教授。

早在2008年,一名开封投保人以“急性心梗”为由,向多家保险公司报案或申请理赔。这件事也引起了保险行业人士的重视,他们请来李中健教授,对该投保人的几份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对,最终发现这几份心电图报告的受检人并非同一人。

“正常心电图可以描12个导联,现在也有15或18个导联,成年人心电图检查中,无一例波形相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形态特点。因此,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活体个人而言,具有唯一性、普遍性,且有重复性,所以心电图检查技术可用于活体个人身份识别。”李中健教授讲道。

早在2006年,李中健团队研究发表的《心电波形在医疗保险卡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到,心电波形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唯一性、普遍性和重复性将在医疗保险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8年至今,李中建教授陆续应用心电图技术为多家保险公司的几十位投保人进行身份识别

大河健康报记者检索发现,2006年以前,在国际上并无用心电图检查技术进行活体个人身份识别的相关报道。这意味着,李中健教授是首位使用心电图检查技术识别身份的专家。

李女士在提出理赔申请后,又做了一次心电图检查,此次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正常。随后该检查结果与投保前及确诊时的检查结果一并送到李中健教授手中。

经研究对比,他给出结论:投保前和此次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受检人均是李女士,确诊时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她并无关系。

“类似的案件很多,去年一家保险公司给我送来7位申请理赔的投保人的心电图检查资料,7份资料中,5份都存在造假。”李中健教授讲道。

至于李女士是否属于骗保,需等警方给出最终结论。不过,李中健教授提醒,保险是弥补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有效的渠道,但是通过虚构事实,获取理赔金的行为则属于犯罪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NA 虽号称身份识别的金标准,但遇到同卵双胎或 DNA 基因突变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心电图检查识别身份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与DNA检测技术相互补充。”李中健教授告诉记者。

在此之前,心电图检查技术仅用于医学领域,如今李中健教授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领域,不仅拓宽了它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推进了人类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

论文支持:

李中健等,2006年 . 《心电波形在医疗保险卡中的应用研究》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6&filename=HYYX200622023&uniplatform=NZKPT&v=270EQ9YZN7AqqTmYYwNtuHZXjv9F2pd6wom0Vu1z2dtxRjfLZ8gGgcJaoNK3zYbr

温馨提醒:

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 END —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