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梦霞,1997年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中央美院书法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中央美院书法博士毕业,导师为王镛教授、薛永年教授。2008-2010年在清华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为杜大恺教授。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著有《魏晋书法视觉形式研究》(人美社);《闲听秋水—蔡梦霞书法作品集》(国美社)。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其中五届中青展获奖。



小艾:举手!蔡老师,在您看来,草圣是谁?您认为称得上草圣的都有谁?

蔡梦霞:草圣传统的说法就是张芝,因为他最老,最早嘛。但是呢,他的作品都不是很确定的,都是推测是他的作品。但实际上也没有人写那么好了。再就是说那些流传下来的早期作品都是他的了。

二王,因为比较全面,王羲之、王献之拉出来都可以叫草圣。但是王羲之已经是“书圣”了,就是全面的,什么都好。唐代的话,怀素、张旭都是各执一方,都能算草圣。

再到宋人,黄庭坚是写的比较好的。再往后就到明清,就王铎那几个人。

草书草圣,就这几个人里面的最好的一个嘛,也就是约定俗成。咱们还是就张芝吧。后面几个各有各有好处。再有,我刚才草圣没提孙过庭,他是小草。

小草:小草?蔡老师,我是小草。哈,开玩笑。还有小草这种说法,那什么是大草?我还听过今草?还有章草?

蔡梦霞:大草是连绵不断的,小草基本是一个一个的。大草小草两个是相对说的,大草就是狂草,就连绵的狂草。张芝就是属于大草。小草的话就是一个一个的,就像孙过庭。

今草跟章草,也是相对来说的。章草就是刚出来的时候,带有隶书味道的那个草书叫章草。章草呐,其实也是一个一个的。

今草就是二王以后那些草书都可以叫做今草。因为比较新,就是新体。章草是古体。

新体就是没有带篆隶味道的。没有带篆隶的造型的,都是新草。二王就开新体,楷书、行书、草书都属于新体了。

章草的话就是汉简里面会有一些,然后魏晋的时候,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前都有一些带有那个燕尾的那种写法,像平复帖,就是属于章草。

张芝的冠军帖基本上就是大草。王献之也就学张芝的。他就提议王羲之要连绵。所以二王之后连绵草就出来了。索靖是属于章草,他留下来的作品,是偏章草的。所以张芝这个连绵《冠军帖》,连绵大草的话,很多人都怀疑不一定是他的,现在只是挂名他而已。

小艾+小草:蔡老师,您是怎样看敦煌书法的?

蔡梦霞:敦煌书法一般人都把它当成是民间书法。

时间跨度又比较长,从三国魏晋一直到唐。唐以后其实也有,但是也就不怎么提了,主要还是魏晋。因为发现的时候,那个时候好的东西,也就是因为早期的东西留存的比较多,比较好。

那写经呢,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比较规范的,整齐的,有一定的讲究的写经。

有一部分是书吏的那种各种资料什么的,写的就很有趣。

还有另外一部分写经,特别是魏晋时候的写经特别有趣。

唐左右的写经,因为有楷书嘛,唐楷。他的写经就相对工稳,喜欢的人,受众啊,也会多一点。

但就书法来说,搞书法的人特别喜欢那些比较生动活泼的,就是现在把它当成是民间书风的那种写法。因为很多人嘛,不同人有不同的写法。有些呢,就早期的时候,不像唐的时候那么规范,讲究整齐,所以早一点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趣味。

上海的沃兴华老师就是因为研究了敦煌书法,然后就敢于写出有造型的这种写法来,特别明显。他研究了敦煌书法以后,他就为之一变,他自己也说了,就是受敦煌书法的影响,很多字特别有趣,有变化。

另外呢,有一个问题,因为敦煌书法只是专指敦煌,斯坦因他们在那个洞窟里面发现的那些作品吗?还是包括那一片地区,包括内蒙地区啊,就是魏晋时期的那些作品,其实有时候我们写字的人的话,范围会比较广一点,把汉简汉牍啊,敦煌残纸啊,包括内蒙的一些,新疆的那些各种残纸啊,那些出土的一些资料啊,都混成一堆了。所以这个敦煌书法,有时候我们用的词,那个意思是不是还得小心一点,明确一些。我自己有时候是会把它都混在一起了。

小艾:举手!蔡老师,您的日签里有说“初学者,练篆不如练隶。”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呢?您能更具体地说说吗?

蔡梦霞:练篆不如练隶。因为很多篆书大家都不认识,对吧。那隶书的话认识的更多,而且横平竖直比较好写。篆书的话,很多弧线,弧线需要转笔,蛮要技术的,要有对中锋的一定体会。这个转笔,要调锋,不是简单的转弯,横转竖的话,笔不断,但需要调笔锋。初学有一定难度。那像隶书的话,横是横,竖是竖,可以分开来写。这样子的话,一笔一笔的中锋的训练就会比较简洁,简单一点。

小草:嗯,从简洁简单开始。不过,为什么蔡老师教我们练隶,会先乙瑛碑后曹全碑呢?

蔡梦霞:乙瑛、曹全这个顺序不是事先特定的。但是目前看很合适初学者,因为乙瑛更方正,对撑起大形有训练作用。这个选择是对的。

小艾+小草:初学书法,真是一起笔,就想问为什么。比如,逆锋顺锋回锋,都算是藏锋吗?藏锋只是习惯吗?

蔡梦霞:逆锋、顺锋、回锋,不管什么锋,就都是顺锋和逆锋。

其实主要的那个锋的话,视觉上看见的分两种,一种是露尖的,露出来的那个笔锋一般都叫露锋,然后另外一个藏锋,就把尖藏起来的,其实就先分藏锋跟露锋。

像逆锋、顺锋、回锋都可以做出藏锋的那个动作。

逆锋、顺锋、回锋其实也可以做出露锋的动作,就是尖起头动作。但是大多数人,这个露锋的话,那就是属于直接露锋了,不是上承启下那种露锋。所以,现在都强调回锋就是藏锋,把那个尖藏起来。

其实就全篇书写来说,用笔全是回锋,就是承上启下。因为书法是一笔书呀。它不是单独的一个笔画,它是上上下下连接的,就每个字每一行,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上下、左右连接的,所以它都是要来来回回。

做到来来回回,基本上都是要藏锋的。

为什么藏?是因为接了上一笔以后,那个笔锋的气息流动下来,就是从技巧上面看,因为空中运行上下的牵连,落在纸上面的话就会出现露锋、出现回锋、出现逆锋。落在纸上的话,会有尖的起头、粗的那种起头、各种形状的起头。

其实多提倡藏锋,还是让大家体会那个笔的中锋的质感,把笔头聚拢起来按压在纸上的中锋写法。之所以有各种笔法,主要是流动中的用笔是灵活多变的。

小艾:说到书法,就会听人提“魏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的变化,蔡老师也有此说,那么,蔡老师,究竟什么是韵?什么是法?什么是意?什么是态呢?

蔡梦霞:凭直觉说呢,韵,我觉得就是风吹过来那个人自然而然随风摆动的那种感觉;法的话,就是你规定啥,是什么要怎么样,就是一个很明确的规定;意的话,就是一个人,你想做什么,你脑子里面有一个想法,然后就去做什么那种;态的话,其实就是身体的那种变化的姿态,是外在身体上面的,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身体姿态,让人可以感受到些什么。

所以,韵呀、意呀,法呀、态呀,其实说的是在不同层面上面的一些变化。韵,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那样一种变化;那法的话就是规范嘛,规定他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意的话,就是你有意为之,这个意是大脑发出的指令,然后你精神状态的那个表现;态的话,其实有一点点,相对一来说的话稍微分裂一点,属于外在造型上面的一些变化,没有意那么直达精神。

小草:既然有魏晋唐宋明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那么,蔡老师,这韵法意态是书法观念上的变化?这样的描述和书体变化?书写工具变化?还有书法技法的变化有关联吗?

蔡梦霞:韵法意态主要都还是书法观念上面的要求,然后才有风格上的不同。书体的话,各种书体,篆隶楷行草都可以有韵法意态的追求,然后那个书写技巧啊,那个使用的工具啊,这些都是跟着书写者的要求来变化的。

小艾+小草:噢,这些都和书写者的要求有关,那作为初学者,习字时如何去体会韵法意态呢?

蔡梦霞:作为初学者,韵法意态还是比较难理解,那更多的话,还是先能流动,就是需要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流动性、书写性,先有这个打底,然后在临摹的时候,从临魏、晋、唐、宋、明的字帖里去体会他们那个追求。

小艾:蔡老师,你在示范时会说到转笔和捻管,这要怎样去体会呐,初学者要怎么去练习?

蔡梦霞:转笔分两种,一种其实就跟捻笔有点像,就是调笔锋,然后捻那个笔管的那种转;还有一种就只是调笔锋,不用捻管子的调法。还有一个动作大一点的,把手,手肘抬起来,用手腕,用整个手去转那个笔。所以转笔大分分两种。细分的话,比如说把捻管跟调笔锋又分开的话,就是三种了。就两种转法,转笔头跟转杆子。一个大的是转肘、转整个手的这个写法。

初学者转笔捻管是有点难度的,因为不灵活。蛮好还是先把笔写熟吧,写熟了以后慢慢去体会,经常要调锋,来来回回就是要养成习惯,要调锋。而且,调锋呢,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在纸上调,你空中的这个运势,那个调锋,也是调。

所以有时候可以让你这个手来来回回去转,转圈画圈,其实也可以帮助这个手变灵活,还有一个就是手指头在灵活的转,就平时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练练整个手臂的转圈和手指头的转捻而转。

小草:嗯,笔要写熟,要会调锋,那蔡老师说到用笔时还会提到笔力和笔势,笔力和笔势怎样才能看见呐,怎样才能在练习中自觉地去体会笔力和笔势呐?

蔡梦霞:相对于笔势,更多人喜欢看到的是笔的流畅。那笔的流畅,嗯,可以说在笔势里面,但实际上流畅不一定就能显出笔势来。

那笔力呢,就是笔的那个质量,就是那个线条的厚度,线条的厚度是很难传达的,因为每个人对线条的厚度、质量的这个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就是每个人对经典的厚的那个观察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学的感觉厚了,实际上跟经典的作品比起来还是差很远。这个就是要时时去比较,去看原作,看真迹,感受笔的那个质量。

厚度就笔力。那笔的势气呢,就是笔势。

笔势呢,分形势和笔势。形势是造型的势,这个它是可以不动的,就是形跟形排列出来。也有一种就是上一笔跟下一笔的这个连带,而且这个连带呢,并不是说顺联就是有势。因为顺联我们都看得出来,很多人因为接受明清,元以后的这个看得多,理解的多的话,顺联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比较多。那逆连的话就会比较难,因为逆连的话,需要有一个篆隶的底子。

笔势的练习的话,其实还是在静态的时候,通过篆、隶、楷、行,就是线跟线的排列,结构跟结构的这个排列秩序上面去练习。然后这个笔的这种连贯的这种势的话,是从行草上面来练习,甚至要从连绵草来练习笔势,因为连绵草是真正的线跟线之间是落在纸上的那种连绵草。如果是那种行草或者行楷的话,其实又会断开来,那很多人就会把它当成断的,这个是上面其实就断了。

小艾+小草:听了蔡老师的具体说明,练什么,怎样习,感觉都具体了。蔡老师也说过,要能体会得更具体,初学要写大字,那究竟是要写多大的字才算写大字呢?

蔡梦霞:初学写大字,实际上就是巴掌大吧。就每个人的这个巴掌大。这个手掌左右的大小,就已经算大字了。

哈,明白了,巴掌大的字,就算大字。每个人的巴掌有差,又没大差。蔡老师的回答,还真是有意思,又让人能琢磨呐。

小艾:作为初学者的困惑,多大的字用多大的笔?

蔡梦霞:作为初学者,多大的字用多大的笔呢?其实一般来说,巴掌大的这个字用的那个笔就跟你这个手的那个食指、中指这么大的笔差不多,而且是没有泡开的。就泡开以后,差不多跟那个大拇指那么大。这个手指头这么大的笔,那一般写起来的话呢,笔尖、笔肚、笔根都用起来,用到笔肚、笔根压下去的时候,有些粗的地方差不多接近字帖上面粗的地方那就差不多了。

不能用小笔。太小的笔写,那你写出来的这个字跟那个字帖上面的它不匹配。比如说像《曹全》的话,用的笔可能就可以小一点。那像《张迁》肯定那个笔就会大一点,所以有时候这个笔也跟你字帖要表现的粗细有关系。不能用太大的笔来写小字,不容易体会运笔的力度,会变成描画。

小草:笔尖、笔肚和笔根都用起来。不过,怎么才能看得出和体会到运笔快慢的呢?

蔡梦霞:看出运笔的快慢,那这个其实就分两种情况啊,一种是视觉上的,你能看见的,那就比如说粗跟细吧,是不是笔细显得快一些。

还有一个是重跟轻,就是重墨写的线跟淡墨写的线,是不是淡的就要比重的要显得快,这种是属于可以看出来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运笔快慢造成的,而是运笔上的提按、运用墨色造出来。

锻炼自己能看出来的话,大家可以去看那个墨迹,比如说明、清代的,比如说像吴昌硕啊,赵之谦那些篆隶墨迹,能看得出快慢。最好是还要去看原作,因为有时候印刷品它已经已经过滤掉了那些灰度,印的更黑,或者印的更灰,微妙的变化看不出来了。这些的话要看原作。

还有最简单的话就是你拿行草书跟篆隶楷放在一起看就行,行草跟篆隶楷放在一起可以看得出来吧,行草是不是比篆、隶、楷要快,所以这种快慢就是要慢慢去体会。

那另一种,运笔的快慢怎么体会呢?就书写的时候,那可以通过时间上的长短体会书写的快慢。比如说我写一张字,然后这一张10分钟写完。那下次呢,这张的话还同样的字,我就花个5分钟来写。这样的话运笔的快慢、速度上的快慢你就可以体会出来,你把这两张字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得出来哪个快哪个慢。还有,一般情况下,多写是能体会到运笔速度的快慢。

小艾+小草:嗯,初学习字就是要多写多看多比较。还想多问问,蔡老师初学习字时,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趣事和领悟吗?

蔡梦霞:对初学者来说,就是要多看,多体会,就是这一种情况。还有就是要尊重经典,初学时不要随意写得不准。

有趣的事就是,以前陈国斌经常笑话我的一件事:他问我:“你喜欢《兰亭》吗?”我说:“喜欢啊!”“为什么?”“它很厉害!是天下第一行书啊!”呵呵呵………那时候刚开始学书法,其实并不是真心喜欢,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好,书上说好就是好了。

还真是呐,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不是靠听,是要靠写来体会的。

小艾:我有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吐槽”这些字,想知道,蔡老师会怎么说?

蔡梦霞:这些字嘛,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一看就是没怎么练过书法的,也就是没临过经典字帖的,自己在造型吧、造字吧,所以很多人看了就很不舒服。这个不舒服看从哪个角度说,大多深入学过书法人都会说不舒服。因为没有经过书法经典洗礼的作品,很容易在审美上经不起考验。

小草:那看着不舒服的字,是不是就一定是不好,“没有文化”,不可取的呢?

蔡夢霞:这里我专指一般人看经典书法说不舒服、不好的啊,跟上一个问题不同。我们的书法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有时候你看着不舒服的字不一定不好,因为现代人你没有那个底子,没有书法的沉淀的话,你看着舒服跟不舒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这种美丑,不是书法史审美意义上的美丑,所以这个舒服跟不舒服的话,很难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

很多东西要放在历史里面去看,像说没文化,其实就是你没有放在历史里面看的话,那你就没有坐标,你就不能比较,你不知道哪一个是延续的历史,哪一个是超越了历史,抑或是创新这样子的,都得有坐标才能有这些一系列的展开。

小艾+小草:这么说审美还和经典洗礼有关,想起来阿城先生在一次和刘小东的对谈中提到过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审丑脉络。那关于中国书法里的审丑,蔡老师的个人体会能分享一下吗?

蔡梦霞:中国书法里的审丑脉络,它是本来因为一般人不理解的这种丑。这种朴实自然,天然质朴的东西,他觉得是丑的,因为他没经过这个书法史的认识嘛,那他觉得是丑的,但是你经过一定的学习理解,多看经典的话,你就觉得古人这种追求其实是正能量的事,是长远的,是有特定意义的。

因为很多那种看起来技巧繁琐,精致美丽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老百姓喜欢的这些东西,真的不是这个历史上面追求的。

书画史里它追求的就是要不那么熟,就是熟要退回来一点,往上升的,就是要追求熟的那种带点生的感觉,那它就永远是上进的,因为一熟了是不是就要败落了。

所以到后面文人画提出来的,就是要有那种生的这个味道,所以为什么说那些画匠,就是院体,跟这个文人画区别开来,其实还是追求不同,一个追求的是生,一个追求的是熟。中国人的审美,其实最主要都还是以自然为美,天人合一,就是追求那种自然的东西,自然在这里包括这个自然界的自然,那还包括自然而然的那种自然,最简单的理解的话,其实就是这样子。我个人基本上都是喜欢秦汉魏晋以上那些博大、质朴、有趣的作品。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杭州木鸟文化

草圣堂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黔艺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联合创办,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教育、艺考动态、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文房四宝、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