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沈鹏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字方针之后,书法就开始抛传统、向西洋美术接轨了。到目前为止,走得远的已经与西洋美术的抽象绘画和行为艺术接上轨了,西洋美术化程度没有那么深的所谓书坛大家,其作品也无法同传统书法家相比,比如曾经宣称超越古人的刘洪彪先生,他的字就单薄、没有厚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箭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刘洪彪

被一些人推崇的“中国火箭军”这几个字,不仅结体造作不自然,点画更是毫无厚度可言,枯笔的地方明显感觉漂浮在纸面上,就是实在的笔画也没有传统书法所推崇的厚度,像薄薄的纸片,无立体感可言。究其原因就是传统功夫下得不够,用传统书法家的说法就是“字儿立不起来”,这对书法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没有点画功夫其他结体、章法都成了表面文章。骗骗外行人可以,入不了行家的法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洪彪题字

按理说,这些所谓的创新书法家都是一些专业的书法人,所下的功夫并不少,甚至可以说比古人下的功夫都大。这一点儿都没夸张,好多人有一个误解,想当然地认为古人从小用毛笔,一定就会比现代人下的功夫多。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古人没有专职干这个的,所谓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职业”,比如书圣王羲之,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洪彪作品

王羲之的正经工作是为官处理政务,最起码在从政的这段时间内,是不能保证每天都大量练习书法的。其实,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部分都像王羲之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比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等官职,他们这些人根本做不到每天花大量时间去练字,这与当代体制内的这些书法家大不一样,他们一天八个小时都是写字的时间,排除那些忙于应酬的人,只要你是真心喜欢书法,一天甚至可以写十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刘中使帖》

从时间上来看,当代这些创新书法家多数下的功夫并不比古人少。既然下得功夫不少,为什么连最起码的点画厚度都写不出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方法出了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抛弃了传统笔法。要想写出点画的厚度,非要中锋用笔不可。传统书法一直都是以中锋用笔为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十三跋》中就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你把笔法改了,肯定写不出古人的厚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孟頫关于用笔的话

书法创新开始以后,一些书法家为了创新开始向绘画靠拢,美其名曰发挥毛笔的表现力,结果拿个毛笔像画画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早就忘了传统书法中锋用笔的要求了。包括刘洪彪、沈鹏在内的创新书法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小笔写大字。刘洪彪在一则视频中还对这种抛弃书法根本的做法沾沾自喜,宣称自己故意用小笔写大字、大笔写小字。殊不知,这是对传统一知半解,把笔法改了,点画也就不要再想写出厚度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洪彪作品

传统书法讲究功夫,只要按照用笔的规矩一步步地来,随着功夫的加深,点画的厚度会不断地增强,直至视觉上高出纸面,这个时候才能与古人说的种种意象对上号。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洪彪作品

书法到了高级阶段,点画都有具体的形象,都是有厚度的物象,如果点画像纸片一样,就没有这么多意象了,只能靠墨色、干湿等这些皮毛增加变化了。殊不知古人的浓淡干湿变化是墨色的自然变化,根本就不是设计出来的。在这些皮毛上越走越远,最后书法不是书法,画不是画。

刘洪彪作品

让中国独有的书法与西洋美术接轨,进行颠覆传统的所谓创新,直接结果就使书法失去了根本,沦为西洋美术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导致模仿各种西洋美术流派的另类书法层出不穷,就是像刘洪彪这样,还保留这传统面目的书家,骨子里也失去了传统书法的精神韵味。

您认为刘洪彪的书法有传统韵味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阐明丑书根源,抨击书画乱象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