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书为心迹”,运笔轻重缓急、俯仰开合,暗含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例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创作于大雪初晴之后,心情颇为惬意,所以点画轻盈灵巧、婉转俊丽,气韵舒和娴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借由悲愤之情书写,彼时他的侄子、兄长被迫害,心中痛不欲生,行笔不计工拙,粗枝乱服、茂密奇异,多次出现的涂抹修改,更是深化艺术气韵,可谓见者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知,“心手合一”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后世普遍认为,把“以墨写情”发挥到极致,回归天然本真之美的书法高手,乃“书圣”王羲之

实际上,明朝有一位“大圣人”,境界高过王羲之,此人就是王阳明,徐文长曾言:“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王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508年,被贬贵州龙场的王阳明,根据自身坎坷经历,治理民生的所见所得,悟透天地至理,完成“龙场悟道”,由此创造著名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乃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风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所以他的书名被掩盖,据文献记载,王阳明乃王导后裔,艺术天资卓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一直临摹晋唐法帖,17岁时于外舅公的官署中练字,将官署存放的几箱纸全部用完,自此功力大进,而“悟道”完成后,同年他将“心学”引入书法,写出500年“草书圣品”——《象祠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卷共计600余字,用笔如神仙下凡,飘逸纵横、潇洒凝炼,追求“拟形于心”“用心学”的境界,脱离外形束缚,追求神采、意境、法度的完美统一。

所以观察此作字体形态,能察觉几分张旭的韵味,用笔“随心所欲额而不逾矩”,看似变幻多端,但每一笔“草法”森严,不似现代的狂怪乱书,令人心生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王阳明此作通透干练、清和儒雅,静下来仔细品味,便能察觉狂逸外表之下,超尘脱俗的逸迈情调,此等雅俗共赏之境,凡夫俗子可仿不了。

无愧于启功先生称赞曰:“文成道学功业千秋典型,而草法超逸,不让文祝诸名家,《象祠记卷》尤真迹中之精品”,归庄也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常临摹此作,既能学到“二王”笔法,让用笔更加灵活自如,还能丰富艺术境界、文艺修养,增强艺术感知力,便于日后参悟晋唐法帖,或者进行个人创作。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王阳明《象祠记》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以手工装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市面普通印刷品更细腻、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都细节,全都端倪可察,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