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姚曾支援武汉的护士写过一封家信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信的最后是一份菜单:白蟹炒年糕、鸡胗糊、油杂烧肉、咸炝蟹。

她说:“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我想吃到这些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微博,搜索“鸡胗糊”和“油杂烧肉”,所得到的条目非常少,可见实在是太家常。在美食媒体疯狂搜刮一切可报道食物的时代里,也仍然沉默但固执的出现在普通人的餐桌上,普通人的家信里,没有跃入大众眼帘的打算。

现在当然已经没有家信这件事了,那些私密的食物,都藏在聊天的软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的共同话题,吃占了很大一块。这也无可争议,在所有人的交际话题里,吃本来也占有巨大的体量。

不然两代人之间说什么呢?说工作,当然能免则免,说婚姻,那年轻人就会回一句“又来了,不想说。”

谈吃的东西,老少咸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电视剧里常看见两个人的对话:“你今天想吃什么?”“随便。”

但手机对话,就给家人提供了一种单向度宣泄关心的恰当情景。在这种时候,说“随便”就有点太冷漠,因为你的简单回答,往往能收到家人最妥善的回复,一个宁波朋友只要跟爷爷说:“想吃年糕”,爷爷就会发来一长串的语音:“你想吃哪种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白蟹还不肥,别吃蟹炒年糕了,还是茭菜炒年糕吧。或者咸齑肉丝年糕汤?椒盐塌年糕?年糕饭汤?”

感情跟水一样,只要说出“我想吃”三个字,就是一个人的心开了个口子,那些久蓄的感情潮水就会倾泻而下。

有一天,我收到了家里人寄出的两盒梅干菜烧肉,冻得严严实实,拍照发给我妈说,“我收到了哦。已经放进冰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一会儿回来,发现她打了好多字,说了七八条60秒的语音。

大概内容是她做了三次才有这么两盒,第一次做得有点咸了,第二次味道做得刚刚好,自己还灌了两瓶自来水放冰箱里冻好做冰块,拿到快递点,快递说没有专门的冰袋不让寄,但是快递点又没有寄生鲜用的冰袋,让她自己去买。

第三次,她网购了冰袋,才成功寄出,等冰袋等了三天,做好的第二盒她只好自己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对话,超越了一切时空。就是现代版的“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我们几千年后读起来毫无隔阂感,因为家人之间关于吃的对话也就是这个样子了。除了倾式的关心,他们也在试图通过食物多了解我们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的秦朝普通士兵家书

一个每天晚上打游戏的朋友那天突然说:“我妈知道我恋爱了。太可怕了。因为她说我最近朋友圈定位老发一些我没去过的馆子。”

我说:“这太明显了,连我都能猜到你恋爱对象是个南方人。你一个山东人,一会儿打听哪里有好吃的干烧鲳鱼,一会儿说这家雪菜笋丝好好吃,这不是明摆着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物是人最顽固的习性,能改变一个人习性的,除了基因突变,就只有恋爱了。因为恋爱并不是简单的你侬我侬,是另一个人携带着生活的各种细节而来,让人偏离原有的故事线索,走向另外一扇窗,看见了其他的世界,其他的食物。

我还给她列举了她的种种细节变化,她一个从来不爱追剧的人那天突然问我:“玄彬的哪部韩剧最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天,这个连早餐都点外卖的人居然自己串了菠萝肉串要去野餐。

被我揭露之后,她干脆放开了,虽然没有见过她的秘密恋爱对象,但这段关系的进展,我偶尔也能通过她做的食物来了解。

第一阶段是较简单的芋艿排骨,还是比较能上台面的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阶段刚好遇到出蟹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分别出白蟹到底肥不肥——“你看这肉,丝丝分明,就是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三个月之后,她学着做年糕汤饭,第一次烧糊了,后来又做了一次,加土豆、番茄、米饭、青豆、年糕烧熟,再淋猪油(是的,她男朋友送了她一瓶自己炼的猪油)。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把家里剩下的菜铺在年糕汤上,加热完,又是一顿。我当然不能放过这种异乡美食,只不过我让她拌进去的剩菜是小炒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说:“辣的放进去就吃不出来鲜味了。”

“都已经到可以吃剩菜的程度了。”我心里想。这段单向度倾泻式的关系也算可以修成成果了。

果然,没多久,她男朋友向她求婚了。

看完聊一聊

你最近一次跟家里人聊了什么食物?

有什么有趣的细节?

在留言里跟我们分享吧

文 小写T

图片来自网络

悦食Epicure © 202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