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科地产频道主编 何玲
星巴克的 VI 标准色是绿的。中国邮政也是绿的,现在也要进军咖啡行业了。
选在 2 月 14 日西方情人节,中国邮政宣布第一家邮局咖啡落地厦门。改造了原本的厦门国贸邮政支局,做直营门店,卖咖啡、卖文创,并且保留原本的邮政服务。年内还有一批这样的邮局咖啡会在北上广深开起来。
做个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中国邮政的支局有将近 5.4 万个,就算把零头抹掉都是星巴克门店数量的 10 倍。很多人想想就已经要激动起来了:「邮局咖啡一铺开就是全国第一!」
这样的惊叹号,当当标题是可以的,不要当真。
「能不能」比「有没有」更重要
我们往往关注「有没有」咖啡馆,而不是「能不能」运营好这个咖啡馆。但「能不能」比「有没有」更重要。
比如,我们的直觉往往是:有会所肯定比没有会所的小区要体面。但现实往往是:交付之后的各种纠纷和维权,让会所很难运营得体面。
——如果只服务于业主,就算是几千户的大盘,物业费再高,也养不起一个美轮美奂的全能会所,只能靠开发商补贴;补贴就意味着能省则省,最后大概率会破败至关停。
——就算业主很开明,全票通过让会所对外开放做市场化经营,但物业团队的专职是提供服务,没法要求他们有开店的能力,本来想用开放换活力,最后换来的可能是糟糕的体验。
但是我还是很想要会所啊,那一整个丰富的生活场景实在很吸引我,怎么办?可以去关注那些带五星级酒店的楼盘。你家隔壁的五星级酒店才是一个楼盘的超级会所。
还有另外一种很巧妙的创造,在嘉兴:让物业服务中心提供一部分会所功能,让工作人员代管整个区域。空间的性质是物业用房,但其实物业用不了这么多的办公空间,所以他们就把很多空间拿出来,做了书架,就有了小型图书馆的功能,放了沙发和长桌,就有了会客的功能,放了跑步机,就有了健身房的功能……
所有这些功能,都在物业用房里顺便实现,这种服务是可持续的。
现在我们可以小小总结一下:没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了也不一定能成为加分项,「能不能」比「有没有」更重要。
「激活空间」比「业务转型」更重要
况且啊,中国邮政也没说要用邮局咖啡来全面取代邮政业务。邮局咖啡的灵魂,不是「业务转型」,而在于「激活低频空间」。
全世界的邮政都老早做了转型,做跨境电商,做网点整合,做信息化升级。日本邮政开发了金融保险业务,一不小心做成很大规模;新西兰邮政尝试过兼职送外卖;美国邮政和亚马逊合作生鲜快递……《财富》发布的 2020 年「世界五百强」的排行榜里,中国邮政位列第 90 名;利润排在世界邮政第二。
亏是亏在邮政这个网点空间本身。
中国邮政网点的数量巨大,其中四分之三的网点在村镇上,《中国邮报》上有非常引以自豪的数据,「农村乡镇局所覆盖率达 100%,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 100%」。最近一个新增的网点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就在上周。
但是,哪个咖啡连锁店会追求乡镇覆盖率哦。邮政网点的选址逻辑,和咖啡门店的选址逻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路子,几万个邮政网点和几万家邮局咖啡没法直接划上等号。
邮政是市政服务,市政服务必须要覆盖市场无法覆盖的领域,而且是不计成本地去覆盖,所以才会有「碰到没有路的地方,修路也要送过去」的「中国邮政专属神操作」;但咖啡门店不一样,它是市场行为,长期亏损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这些触角细密且深入的网点,从市政服务的角度来看,是绝对的优势,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就变成拖累。哪怕在一二线城市里,邮政网点也已经是一个超级低频的公共设施了,但是随便在地图上搜一下,大上海范围内就有八九十个——可以想见,有多少网点正在深睡。
在卖咖啡之前,邮政还卖过奶茶,开过酒吧、药房,办过电信业务……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瓶子不能摆在那边落灰,得重新用起来。
「非常规」比「专业分工」更有活力
「用起来」有很多种用法,为什么非得卖咖啡呢?邮局咖啡的另一个好处可能是:成为激活科层制组织的一个契机。
邮局一开始是纯纯的政府部门,后来转型成国有企业,但支配企业运行的僵化体制,仍然需要改革,需要用一项任务,来打破按照原来体制运行的分工、边界、惯性流程。原来的科层制是高度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的,而这项任务需要是反制度、反常规、跨专业的。
邮局咖啡大概就是这个非常规的任务。
索尼公司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虽然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人了,但他说过的一些话可以穿越时间,比如:一般而言,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其官僚机构也效率低下,但是一旦采用了现代工业的效率标准,这些标准会逐渐渗透到政府之中。
把「现代工业」换成「现代商业」,把「官僚机构」换成「国有企业科层制」,我们就更能理解,一些向外跨界的动作,同时也是向内盘整的契机。
抢占活力高点
除了邮政网点之外,这两年还有很多相同轨迹的事件在点状爆发——
●加油站卖咖啡、卖菜
加油站的网点虽然不如邮政多,但是架不住它流量大呀:截至 2021 年底,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数量排行「中国便利店 Top100」第一名,中石化活跃会员超过 1300 万,每天进站人流超过 2000 万。
这么多人专门跑到加油站,只是加个油,有点浪费了,能不能顺便再干点别的什么呢?于是,先有中石油和瑞幸合作,后有中石化和连咖啡合作;中石化还在加油站建了仓库,先后在北京、杭州、广西推行卖菜和配送业务。
●中介门店转型为社区公共空间
这些选手都是公共服务属性的;那有没有本身就是经营性质、门店数量也很大的呢?链家。截至 2019 年,链家在全国 30 个城市有超过 8000 家门店,服务对象也是千万规模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生家长之间就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要打印,去链家。链家本身就有大量的文印需求,它把打印机解放出来供社区使用;然后把前厅用来接待的空间解放出来,开放成图书室、咖啡厅……把经纪人办公的地方后置,就变成一个社区公共空间。
大家站在不同的端口,最终将上升汇合到同一个场景中:把自己打开,变成一个活力节点。
巨大的空间生意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
●邮局是市政服务逻辑,咖啡是市场逻辑,选址逻辑完全不同,所以只有极少部分邮局网点能像厦门国贸支局一样改造成咖啡馆;
●相比较邮政网点里有没有在卖咖啡,我们更要关注它能不能运营好;
●与其说中国邮政是在加入咖啡赛道,不如说邮局咖啡给中国邮政带来两个契机:激活低频又巨量的门店,激活科层制度的改革;
●不管是市政服务网点还是商业门店,都在努力把自己变成城市中的活力节点。
在我们中国,像邮政网点这样等待被激活的低频存量空间,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一门巨大的空间生意。
我们还是得感叹一句:房地产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