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由广东海洋大学四名在读本科生组成的致知队,来到了广东革命圣地-东江纵队纪念馆,重温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向革命英雄致敬,下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了解东江纵队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诗人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罗浮山位于惠州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距博罗县城35公里。其西北面分别与增城、龙门接壤,方圆260多平方公里,是战争年代中共在华南的“红色心脏”和抗日中心。而坐落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内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抗日纪念馆。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等,被朱德元帅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到罗浮山,对罗佛山建设作具体指示,批准用20两金箔包装冲墟观的三清神像。此外,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叶剑英,陈毅等七位元帅均曾游览罗佛山,为名山生色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有近1000千克重,历经70余年,机身仍然发亮。据介绍,该机原是《博罗日报》社长、进步人士陈洁通过多方募资,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购得。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大扫荡,《博罗日报》停印,为了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陈洁等人将机器埋藏在博罗附城农民陈锦青家里。几个月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徙到罗浮山,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点告诉了东江纵队。东江纵队五支队政治处主任韩继元派曾辉带领十多名战士,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线,用扁担将这部笨重的印刷机运往罗浮山朝元洞,交给东江纵队《前进报》社使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东江纵队北撒,不能把这部机器带走,再次将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报社工作人员廖荣因腿受伤不能跟部队迁移,就以僧人身份隐居在朝元洞,负责保护这部印刷机。解放后,廖荣将此机运往惠阳印刷厂继续使用。1978年,博罗县文化局在原《前进报》随军记者钟紫和廖荣的协助下,将这部机器运回该县博物馆收藏,此机也被定为了国家二级文物。

东江纵队纪念馆2014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要武装力量,这支部队在对日斗争中,接连收复失地,并取得了营救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等重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中,东江纵队培育塑造了伟大的“东纵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纵历史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登陆大亚湾,侵占华南,广东党组织先后在惠阳、东莞、增城、宝安等地建立人民抗日武装。

1943年12月,这些人民抗日武装改番号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5年春,东江纵队司令部设在冲虚观后,罗浮山成为南方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

1946年6月,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扩大为两广纵队。留下的部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发展成为粤赣湘边纵队。这两支部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东江纵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司令部还曾设在罗浮山中的冲虚观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内设“序幕厅”、“陈列厅”、“红色故事长廊”、“博罗红色遗址展示区”、“多功能影视厅”、休息走廊等。馆内收藏着500多张真实的历史照片、3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的重要文物包括国家二级文物东江纵队《前进报》的印刷机和东纵、边纵当年出示的布告等,它们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当年东江纵队的英勇事迹,展示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还原着当时那一幕幕炮火纷飞的历史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纵精神

东纵精神指的是:特区发展不竭动力。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意识。

“东纵精神”,就是忠贞不渝矢志不移,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英勇无畏赴汤蹈火,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心怀天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正是革命先烈抗战决心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纪念馆的党史教育资源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革命业绩、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集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价值与功能于一体,是开展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综合资源和稀缺资源。

革命纪念馆的党史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留存下来的各种文物。

信息类资源主要是指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照片、歌曲、标语等; 精神类资源主要是在革命时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如东纵精神等。

革命纪念馆的纪念物是被纪念者或被纪念事件的浓缩载体,使人睹物思人,发人深省,其中在党性教育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有近1000千克重,历经70余年,机身仍然发亮。据介绍,该机原是《博罗日报》社长、进步人士陈洁通过多方募资,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购得。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大扫荡,《博罗日报》停印,为了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陈洁等人将机器埋藏在博罗附城农民陈锦青家里。几个月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徙到罗浮山,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点告诉了东江纵队。东江纵队五支队政治处主任韩继元派曾辉带领十多名战士,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线,用扁担将这部笨重的印刷机运往罗浮山朝元洞,交给东江纵队《前进报》社使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东江纵队北撒,不能把这部机器带走,再次将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报社工作人员廖荣因腿受伤不能跟部队迁移,就以僧人身份隐居在朝元洞,负责保护这部印刷机。解放后,廖荣将此机运往惠阳印刷厂继续使用。1978年,博罗县文化局在原《前进报》随军记者钟紫和廖荣的协助下,将这部机器运回该县博物馆收藏,此机也被定为了国家二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营救中国文化名人是东江纵队的一个重要功绩,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营救之一。1942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东江游击队和香港地下党一起,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秘密大营救,在日寇严密封锁下,把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和蔡楚生在内的数百名文化人士营救出来,转移往后方安全地带,胜利地从港九地区营救了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300余人及其他人士共800余人安全脱险,并转送到大后方,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展开空前绝后的“秘密大营救”,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在营救文化名人的同时,东江纵队成功抢救多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游击队员们和地下工作者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英勇救出英国人42名,印度人54名,丹麦人3名,挪威人2名,俄罗斯和菲律宾人各1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馆中的展品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本身也具有艺术审美价值馆内环境布置、灯光装饰等,创造出美的意境,革命历史和优美环境交错融合在一起,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漫步在庄严宏伟、气势磅礴的纪念馆内,不仅增长了革命历史知识,还丰富了精神生活。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