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梁家沟小学任教,从接触互+教育那天起,我就相信乡村学校是需要这种网络资源的无缝链接。

但经过这这两年在子洲偏远乡村的试验与反思,我发现网络课程的推行难度并不在会不会操作电脑,而在于我们会不会把这些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上升到日常教务考评当中。

当前,乡村学校的发展方向陷入一种死循环的状态,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然而我们都没有发现如果学校没有特色的话,学习好的学生是留不住的。

如果以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衡量,学生的均分或者单个学生成绩排名在某个地区排名靠前这当然算“特色”。

但想要培养出能适应未来、融入社会的学生,单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国家正在严格控制中高考的升学率,为的就是能为社会源源输送技能型人才。

对于本身养成良好习惯、天资也算聪慧的孩子,如果不上好点的学校确实有点屈才,但那些绝大多数资质平庸、或者对于书本内容存在认知障碍的孩子,就得要做好两手准备。

虽然,国家倡导“双减”,也把兴趣培养的主体责任转移到学校。对于那些可能连延时服务费都算重要开支的家庭,为什么还要砸锅卖铁地去往城市去就读?

除了证明“乡里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之外,可能更多的理由是:在这里念书没什么意思。什么叫“意思”?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既有对于学生的深情关怀,又包括乐于为学生探索崭新事物的决心与勇气。

城市学校的社团都是专业教师的兼职,而乡村的社团因为缺乏专业指导而逐渐变得有些鸡肋,甚至少年宫的开展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感觉搞那么多活动没什么价值,不如多花点心思提高成绩。倒不如问问学生,到底是喜欢考试呢?还是喜欢玩耍呢?

随着乡村大范围的生源流失,如果还在遵循过去几十年的唯成绩论,教师教务之外的不作为必将导致学生心理方面的无趣。

学生对于学校忠诚度的缺失,从音体美等副科的可有可无开始,从课余活动的千篇一律萌生退意。尽管一部分家长是奔着成绩走的,那我们想一想家长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这么少,成绩都提高不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转学?

如何保障乡村学生的精神自由与身心活跃,不仅是宣传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一大亮点,更是偏远乡村燃起复兴之火的重要资本。

在保证不破坏当前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怎么去发挥教师队伍的更大潜能,就需要深挖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优势,把没有的课程安排上,把现有的课程进一步优化,让课程表成为学生学习提升与兴趣培养的导向标。

互+教育的引入,是检测现有师资发展惰性的一大利器,操作简单堵住了“不会电脑”的借口,丰富的课程资源确实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切入网课最麻烦的就是对于课程的反馈,但对于能独立设计教案、并且完成教学流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数百字的课后反馈只要真心参与课堂不可能做不到。唯一的解释就是互+教育搞不搞,对学校及个人没什么影响。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互+教育在乡村就难以有质量的推行。一旦其他学校学会了如何上网课,作为样板学校还会有哪些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主管部门又是怎样长期调动参与学校的激情与动力。

个人认为,必须要以正式文件、加专案督导的形式保障项目的有效落实,并且还要划拨专用经费用以奖励扶持与公开表彰,形成书面陈述材料孵化乡村教育示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