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无尾象和猫的旅行探险事务所,请随我们一起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旅行故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乐山至少要去三次,因为第一次探访名山大佛,第二次畅快朵颐,第三次,才能慢下心绪,去看这座城市的历史。距离游人如织的市区仅仅半个小时车程的老龙坝,是许多乐山人童年的记忆。因为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曾经生活着三万多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三线建设到以电机生产为主的企业,我想很多人对这里都不陌生,现在的人称作“东风电机厂”,曾经同时拥有有近7000名员工和更多的名家属,老一辈在回忆时,都会说,“下班的自行车啊,把路都堵完了。”我为什么觉得这里比乐山大佛有意思,因为正在落寞的机电厂建筑,见证着乐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你落脚在如今地图上能定位到的“永利川厂”时,却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情形。

利川厂是东风电机厂的前身,厂区外的宿舍区就是年代感的代表,这里陈旧的隧道、泛黄的标语还隐约可见当年的模样,据说厂区内有一间博物馆,但我始终找不到当年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现在“十字街”的称呼,这里生活的人更愿意用“四排房五排房”来命名,很难想象眼前看到的这些鳞次栉比的红砖房,是当年这里人气热络的证明,听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讲: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快速的人口增加让这里的楼房拔地而起,这一片片小小的区域,容纳着半个世纪的住房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厂区对面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我们看到的曾经人声鼎沸的“红砖场九姊妹”“12栋单身公寓”“红九栋”,如今这些楼梯上都布满青苔。在遗留下来的痕迹和老人的对话中,我们才知道,这里曾经有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农贸市集到敬老院,从邮局到医院一应俱全的小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在四排房五排房的社区中,我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我在想几十年前,那时候心怀大志的年轻人们,从武汉、大连。沈阳、上海、天津等地汇聚到这里支援建设,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婆婆告诉我们:起初大家按照家乡居住在同一片区或是同一栋楼里,这是武汉楼,楼下有户人家时常会做些武汉餐点,吆喝上邻居一起换换口味,那是上海楼,标志性的晾衣架和偶尔传出的上海话,确实让人有些恍惚。如果作为一个陌生人,真的会在这里迷失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可惜的是,这个以前生活着上万人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不到300人,几乎都是老年人,社会的发展让现在年轻一代要么去了市区,要么去了成都,或是更远的地方,老人们说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也只是摇头,“回不去了,自己成家了,孩子也成家了,现在孙子孙女都在这里了。他们来自异乡,却让儿孙以这里为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排房五排房的故事,似乎快要结束了,人们迁往了更便利的城市,把童年和记忆留在了这里,而另一半,老龙坝的故事还有续集,废弃的厂房边,正在新建高大的取水堡,人们的生活依旧在岷江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