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汤君妍 邱家达

图/视觉中国

鼓励中小学每天安排体育课,中考体育提升分值,大学生体测达标方可毕业……近日,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学校青少年体育训练等7个方面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广东学校体育的布局将迎来怎样的新变化?对此,记者专访了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韩会君教授。

家庭教育因素不容忽视

“看到这份文件,我感觉很欣慰。”韩会君表示,“《意见》是广东落实国家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具体体现,也是让体育回归教育本源的重要举措。我相信《意见》能为广东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为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会君认为,《意见》总共有四大亮点。一是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地区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等;二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教融合发展机制,有利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三是提出了对体育教师有关保障的解决方案;四是完善了体育教育的评价问题。

其中,有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话题最受关注。对于一些师生家长提出的意见,韩会君表示“意料之中”,他指出,广东的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一体化推进的过程,涉及小学生到研究生学习阶段,教学质量评价环节只是其中的一环,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有着较强的推动力。

“中考提升体育分值已是势在必行。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要注重科学性和公平性,注意对不同运动项目考核方式的设计策略。”韩会君建议,“同时我们要关注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推广方法。例如《意见》提出每天要上一节体育课,我们可以采取从小学低年级、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开始,分区分类,逐步推广到全省。同时,对于体育进高中会考,我们实施‘素质评价+终结性考试’的模式,可以利用体育课出勤、APP打卡体育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开展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小学体育锻炼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韩会君指出,“现实中,不少家长、老师由于担心受伤,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踢足球、打篮球等强身体对抗的项目,也担心体育运动会耽误孩子学习,这种观念必须扭转。”他表示,体育运动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增强,同时也是健全孩子人格、增强心理素质的不二法宝。“体育运动能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和意志,也能让他们在突破生理极限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面对失败的正确心态。这是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宝贵人生财富。”

研究生也应该上好体育课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不如中学阶段了。”韩会君坦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从体育认知到体育行为的转化出了问题。”一些同学“犯懒”,也有体育课相对枯燥,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大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对此,韩会君认为,《意见》提出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俱乐部开设各类运动项目,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学分认证、打卡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激发同学们的运动兴趣。“韩会君介绍道,“目前广州体育学院有30个体育俱乐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他还指出,《意见》提出的体育高等院校、普通高校设立“三大球”学院,要明晰设置的目的,处理好项目与专业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体育课到大学二年级基本就结束了,不少人的运动生涯也就到此“画上句号”。对此,《意见》提出了“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我是非常支持的。”韩会君说,“研究生也应该上好体育课。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如果没有好的身体,对自己的工作、科研会造成阻碍,‘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就很难达到。”

一体化推进学校体育建设

学校体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意见》还就赛事制度、社会组织介入、师资培养、体校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文化课、体育课两手抓、两手硬。”韩会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将青少年年度竞赛纳入省运会竞赛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制度,有利于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在选拔好苗子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运动兴趣。韩会君说,通过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体校建设、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人才选拔的广度。“但是我们要加强对体育俱乐部和社会组织的监管,建立黑白名单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体校建设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意见》指出,要将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会君指出:“当运动员文化水平提高后,会有助于提升他们在退役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拓展课余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师资方面,《意见》提出,要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制度,在大中小学校增设教练员岗位。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这些举措为广大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找到了新的出路。”但韩会君也指出,运动员、教练员和社会组织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如果想要当老师,应当要先取得教师资格证。因为运动员普遍专注练习1个项目,但体育教学是全面的,不可能只局限在1个项目。同时,他们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这些都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培训。”

小链接

师生反馈:同学喜忧参半,教师双手欢迎

《意见》公布后,同学和老师展现出了一些不同的态度。总体来说,小学生“挺开心”;要中考、会考的中学生则“有点愁”;大学生“喜忧参半”,而研究生觉得“没有太多必要”。中学老师则表达了对《意见》的支持。

中小学:有人欢喜有人忧

“我很喜欢乒乓球,平时作业压力不大,运动时间挺多的,周末我还会上乒乓球的兴趣课。”来自广州东山培正小学的黄同学今年读三年级,从小热爱运动的他听到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感到十分高兴。黄同学的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可以鼓励孩子放下手机,进行更多体育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中学来说,体育中考分值提升给部分同学带来了烦恼。广州2022年中考体育难度更进一步提升,满分标准跳绳数量提高6个、中长跑满分标准时长缩短了8秒。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太和实验学校的李同学今年中考,不久前刚经历了中考体育模拟测试,但她的800长跑测试依旧没有及格。“现在的体育中考对我而言太难了,我希望考察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她的家长也表达了对于体育中考的忧虑:“我家孩子本身体质比较弱,看着她一遍遍地练习跑步,但还是没过,其实很心疼。我觉得,或许体育考核可以因人而异设立不同标准。”

对于高中阶段,《意见》提出了“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终结性考试’测评模式,原则上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的要求,引起不少高中学生的担忧。对此,广州市玉岩中学的体育科组长刘新星则对《意见》表示了支持,“体测数据显示,孩子们的体能素质经过中考体育的高峰后,上高中以来往往是有所下降的。” 他认为此次出台意见,能够提高家长及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另外,在高中紧张的学习节奏中,保持一定的运动,可以有效释放学生的压力。同时,体育课作业的布置,也能有效让孩子们远离手机,提高身体素质。”

高校体测增加压力?研究生运动更看自觉

《意见》对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体测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反而给忙碌的大学生活增加了一些负担。”中山大学的张同学谈起体测颇有“怨言”。她平时也会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她认为为了体测考核的锻炼不仅没有放松身心的作用,反而让身体更担重荷。

对于不少高校学生而言,体测是一道坎。但是在暨南大学的黎同学眼中,体测可以激励他参加体育运动,比如提前几个月开始锻炼,最终的好成绩“让我有种收获的感觉”。他认为“有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状态投入学习,生活也会充满精力”。

对于研究生来说,体育课已经离他们很远。但此次《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对此,广东财经大学研一学生杜同学觉得没有太多必要,因为研究生更强调自主性,统一的体育课安排发而有可能打乱他的研究计划,而热爱运动的他本身就会安排空闲时间自我进行体育锻炼。不过提起意见中的“高校成立不少于20个体育社团俱乐部”,受访者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致表示如果社团建设得好,就会“为了喜欢的运动去参加”。(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薛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