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姚是如何成为黄姚

究竟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

《读懂黄姚》一书中

就有详细的介绍

《读懂黄姚》

——胡庆生主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读懂黄姚》

第三章社会变迁

五、明代黄姚埠经济社会情况

黄姚街的最早开埠首领是李道清。

昭平县水岩村的李氏族谱载,李道清,字寿生,原籍广东阳山县,明隆庆年间为广西平乐府衙教头。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镇压黎天龙起事,他回乡招募阳山族人、亲戚及结拜义弟黎宗远等2000多人,揭榜参战。五年后动荡平定,因军功获分封五指山(今界塘村五指山)一带的水塘田地,并在水岩寨屯兵开垦,还被封为黄姚小营的千户,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人物。民国《昭平县志》也说:“李道清,关区水岩村人。与黎宗远相友善。万历初,匪首黎天龙啸聚党类于五指山之岩垌,屡为民患。道清与宗远同心协力,集团防剿,历年余始勘定。之后,嗣念其功,塑像奉祀于振都祠。”他的这种强势有助于黄姚地区的稳定,因此他受到当地 人的拥戴,后人们甚至在黄姚街建立“安乐寺”祭祀他:“安乐寺在黄姚街中,清顺治间建。先是瑶壮猖獗,千户李道清等率官兵讨平之,遂立此祠,故 名安乐。”

此外,在平定黎天龙之战中的其它有功人员也在黄姚得到了屯垦的土地。

如总兵张之勋被分到今春甫村一带屯垦,成为这里的张姓开基祖。今黄姚镇杨村的冯姓和黎姓、崩江村的潘姓和巩桥村的周姓等家族,其先祖也是因为得到分封的田地面落籍黄姚。今昭平县马江镇的东坪、凤立、罗望等壮族村寨,也是明代在黄姚地区屯田的官兵后裔。特殊的地形地貌让黄姚在昭平县的九个半里中有着更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黄姚南面是大桂山群峰,包括昭平县境的五岭山、浪伞山、五点梅花山、状元山、五马山、三县顶、仰天头、罗岭等山体,山峰海拨大都在500米以上,这些山脉在昭平县境全长73公里。西部是从钟山县伸入的都庞岭余脉,包括仙殿顶、碗山、棕帽顶、东潭岭、三托楼、香炉岭、鱼赛岭、旱螺潮露岭、梅花岭、观牛顶、斑鱼岭、大脑山、四方山、铅山、石柱顶、横冲顶、大石顶、古对顶、九十九顶等山体。这一片山区海拨更高,多在700米以上。黄姚恰好位于南部和西部两大山系交汇的山麓裙边,虽为喀斯特岩溶地带,但海拨较低,多在200米以下,有较多的洼地可供发展农业。

黄姚还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它东与昭平县凤凰乡、平桂区公会镇毗邻;西与昭平县走马乡相依,西南距县城70公里;北与钟山县同古镇、清塘镇接壤;南与昭平县樟木林乡、富罗镇交界。从黄姚街出发,向西走陆路经接米岭、马鞍山可到昭平县城。今昭平县的凤凰、樟木林,平桂区的公会、大平、水口,钟山县的同古、珊瑚、凤翔等乡镇通往昭平县的道路都必须途经黄姚;黄姚南面和西面等地包括今昭平县走马、庇江、九龙、北陀、富罗、马江等乡镇都是大山,这些地区的山地居民下山向北往钟山、向东往平桂区、八步区和贺州市等地,也必须以黄姚街为集散地。这些陆上通道使得黄姚地区成为昭平县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此外,富群江还为黄姚街带来较好的水上交通。

贯穿黄姚街的姚江往南注入富群江。富群江在马江渡口汇入桂江后,西北上溯可至广西首府桂林,东南下行可达广东首府广州。黄姚是富群江上游第一个商埠。建国初期,在桂江上跑船的船工中流行一首《桂江行船歌》,歌中描述了从梧州经昭平到桂林的航程和地名:“梧州开船大沥口,一蓬长缆到三塘……吴城北去深龙舞,榄水砂冲尽属昭。大漓千年见大滩,马江水口入黄姚……”说明富群江水道上转运货物的上游目地的就是黄姚。也正因为水上交通的便利,公会、大平、水口、同古、凤翔、凤凰、樟木、珊瑚、黄姚等黄姚古镇周边乡镇通过富群江实施交易的货物也都先在黄姚街集散。万历年广西巡抚杨芳在《殿粤要纂》中称:“盖马江上通埠头村庄,贩鱼盐,以易麻絮。今方议榷税资饷,则此江所关重矣。然道路连亘崎岖,人烟屏绝,不设屯兵,何以便商市往来。由马鞍山度米岭以达思懃江,乃排民输赋至县城必经者,其岭道巑岏,极目窅翳,不可以无备也。”杨芳所述的马江水路上游埠头就包括黄姚。而其所述的马鞍山度米岭达思勤江的排民输赋通道始点也是黄姚,因而黄姚是接米岭陆上通道和马江水道的交汇点。强化对黄姚埠的建设和管理,能在水路上帮助昭平县控制马江水道的鱼盐和麻絮贸易,获得榷税资饷。在陆路上方便排民将税赋运至昭平县城。

开埠成功为黄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契机。

小营驻兵和文化里的设立,强化了明朝对黄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使得府江征瑶战事所带来的持续近二百年动乱在黄姚逐渐进入尾声。明末,除零星的小规模战事之外,黄姚地区的社会稳定逐渐恢复,人们开始专注于发展生产。为了有利于战后瑶区的恢复,明朝官府原来严厉限制甚至禁止进入瑶山的铁器、大米、食盐、布匹等物资逐渐开禁,鼓励刚刚恢复平稳的地区“各设圩市,招致诸徭,贾易货物,一月二举。”这恰好促使黄姚充分发挥其地缘和交通优势,成为昭平县东北地区进入瑶山的物资集散地。而且,明代昭平县官府还鼓励黄姚地区兴办义学,发展教育。明万历年间的富户朱承松就积极捐献学田帮助昭平和黄姚办学,直到民国,黄姚盘古村仍保留有朱承松所捐学田,每年可收租银一百二十元。长期的战乱曾经使得黄姚地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开埠之后,官府又开始招人屯田,按田亩定赋税,通过募兵屯田,官府的税收也有了增加。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昭平知县柯寿恺就说:“招之开垦,乐耕输租,已四十年矣。”

开埠之后,黄姚的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

中新街、龙畔街、平秀街等街区在明末都已经建好。每一条街都建有一座社坛作为本街居民祭祀社稷的公共场所。所以,保存至今的一些黄姚碑刻就记载,中新街和新兴街的东社、平秀街的西宁社、龙畔街的兴宁祠全部建成于明代。今仍然居住黄姚的古氏其族谱亦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古氏第一批先祖从广东新会迁入黄姚后,即在隔江山下筑墙建立茶山根、山根、云庄根等三寨,这三寨用一条石板街连接,后来就形成了龙畔街。目前已有资料显示,龙畔街、平秀街、中兴街是黄姚古镇内三条最早的街区。此外,黄姚古镇两座最大的庙宇宝珠观、文明阁和连通中区与东区的桥梁带龙桥等建筑物和构筑物也都在明代修建成功。

编 辑 | 灰 哥

审 核 | 尹平潍

来源:梦境黄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