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次爆发,多地中招。

面对部分区域停课,封街道。

不少托育和早教园又推出线上服务。

此外,还有机构开启上门早教、入户托育新模式。

上门早教和入户托育真的靠谱吗?

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01

入户托育,疫情下的新尝试

入户托育,疫情下的新尝试

早在2020年3月,深圳就有人尝试入户托育。

逻辑很简单。

那时候,全国疫情爆发。

各地责令暂停托育早教的服务。

园所被迫锁门、贴上疫情防控的封条。

封闭公共服务区域的逻辑是减少聚集。

园所的不能正常开门营业了。

但是没有说,人口不能流动。

出门买个菜,逛个超市,还是允许的。

既然不能集中授课服务,那上门1对1如何?

深圳有人开始就这么干。

譬如上门服务,入户托育,1对1帮你照顾孩子。

这种服务还是有家长愿意接受。

反正娃娃天天在家里吵死人了。

找个人来专门照顾,岂不是解放父母。

再说,之前给托育园缴的费又不可能马上退。

毕竟疫情这种突发事情,谁都想不到。

看到托育机构创业者也不容易。

能相互理解就相互理解吧!

就这样,深圳的一些托育机构在万般无奈之下。

开启了入户托育、上门1对1服务的新尝试。

这种新尝试短期给托育机构带来甜头。

上门服务,冲抵费用可以1:3。

怎么理解呢?

譬如之前一个月入托24天,收费4800元/月。

也就意味着之前集中看管平均为200元/生/月。

现在疫情期间,不能集中式看护。

我安排专人来你家帮你看孩子。

因为是1对1服务,一天的服务费得按照3倍,也就是600元计算。

家长想想也算了吧,毕竟这种是冲抵欠下的服务。

总比机构负责人最后倒闭携款潜逃溜之大吉要好。

2020年的上半年,全国不少机构开启这种新尝试。

02

02

真需求还是伪刚需?

真需求还是伪刚需?

从小规模个案来看。

上门早教,入户托育,1对1似乎成立。

但是,我们要理性思考:

上门早教,入户托育,真的是刚需吗?

我觉得,上门早教,入户托育,是伪需求。

看似可以1:3的成功案例是个案。

有前因后果种种约束,才勉强成立。

如果真的判断市场,就应该排除一切限制因素。

譬如,在没有发生疫情的前提下,上门服务成立吗?

答案是:不见得!

如果没有发生疫情,600一天家长接受这个价格吗?

如果家长嫌贵了,园所还做这种1对1的服务吗?

毕竟1对1上门服务的人工成本、交通成本还是很高。

以前,三个老师可以照护15个孩子,集中交付。

现在要1对1服务。

假如我有100个会员家庭,假如每天都需要上门服务。

难道我要养100名员工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

家长是不是真的需求上门服务?

上门1对1托育早教这个市场是刚需吗?

03

03

上门早教,由来已久

上门早教,由来已久

事实上,早在2015年前后,市场就曾掀起一轮早教上门浪潮。

“早教到家”、“樱桃早教”、“小海豚”等APP都是提供上门早教服务。

包括红黄蓝旗下的“叮咚早教”等,都推出过入户服务。

其价格甚至一度和线下一对多服务相差无几。

但由于该模式多采用一对一形式,高质量教师缺口明显。

加上老师上门频次低、线下交通成本高等问题。

导致多数平台迟迟未能盈利,先后停止运营。

上门服务只是一个互联网O2O的一个概念。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逻辑思维:

做个APP,左边是一个个专业早教老师。

右边是千千万万个有需求的家长。

来吧!老妹!想找早教老师入户就来APP下单!

看上去这个多么牛B的一套商业逻辑啊!

但其实漏洞百出。

之前风云一时的“疯狂老师”还宣称自己拿了腾讯五亿美金融资。

最后还是死翘翘。

还有人在对标滴滴。

滴滴左边司机,右边乘客,这不是很好的平台思维吗?

为什么上门早教就不行了?

这里有好几个逻辑是不通顺的。

其一就是市场非刚需。

更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实体园所是有原因的:

一来就是实体园所有不一样的环境。

二来就是实体园所有很多大型教具(比如感统),家庭无法满足。

三来就是园所有更多小朋友可以互动。

所以,很多家长愿意选择去实体早教园上课。

而提着个行李箱,上门服务,家里客厅倒出一堆教具,现实吗?

滴滴司机有驾照,这个国家统一标准。

线上的早教老师有什么国家认定的统一证书吗?

如何界定其专业标准?

老师上门安全如何保障?

漂亮女老师上门会不会遇到坏叔叔?

老师每天的单量可以养活她自己吗?

这些都是很难搞清楚答案的细节。

如果不去一一求真务实搞清楚。

仅凭一个创意,一门心思走,只会是死胡同。

04

04

伪需求,忽悠资本的假商业

既然走不通,为什么这么多APP前赴后继去搞?

这就是互联网经济泡沫。

借着一个好创意,披上互联网外衣。

打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旗号。

去忽悠资本市场的钱。

割资本的韭菜。

仿佛这是过去几年常见的手段。

反正不管逻辑通不通,先去搞,先去做。

最后作死了也无所谓,又不是自己的本钱。

总体而言,上门早教,入户托育,伪需求。

误判需求,其实是创业中一个最大的坑。

硅谷有一家智库曾经列出了创业公司失败的前三大原因:

第三名是没有合适团队,第二名是资金链断裂,第一名是产品“无市场需求”,有高达42%的初创公司倒在这儿。

比如曾经很火的O2O创业潮,“上门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伪需求。

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附近都有理发店,去一趟很方便。

剪头发最大的痛点不是去理发店麻烦,而是担心找不到合适的理发师,剪出来的发型不满意。

而“上门理发”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会额外造成打扫卫生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刘润老师说,需求,是整个商业世界动力系统的核反应堆。

如果“需求”这个原动力不足,那么后面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沙地上的高楼”

来源:公众号“托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