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药配伍使用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瑶医用的植物药,常与动物的肉、骨头或内脏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药大多是用新鲜的原生药,未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一般水煎服或外洗,这样药力一般较猛,易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打类药,与动物性药物配伍后,药力就和缓些。

再则,配入骨头等共炖,煎煮的时间较长,一些毒性植物药,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同时,由于瑶族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水平较低,动物蛋白来源少,加入动物的骨、肉、内脏、共炖,吃肉喝汤,可以增加机体动物蛋白的摄取量,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有些动、植物药配用,还能起到协同、增加药效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瑶族用药以:动物、植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药禁忌

在服药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必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了“三十六反”中的药物外,还有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药物剂量

大多数药物以重量表示。瑶药的内服常用剂量为5---15克,外用适量。但药物的用量亦会因病人体质、病情、配伍、剂型、药物性质及地区、季节的不同而相应变化。

病情不同,剂量不同;

病人体质不同,剂量不同;

不同配伍、剂型不同,剂量不同;

药物性质不同,剂量不同;

地区、季节不同、剂量不同。

配方理论

配伍原则

主药:针对主病或主要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主药”。主药往往剂量最大,药力最猛,在处方中不可或缺,相当于中医学的“君药”;

配药:针对次要疾病或次要症状,或在治疗过程中辅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要症状作用的药物,称为“配药”。配药在处方中剂量一般,要小于主药。配药相当于中医学的臣药、佐药。

引路药:引导主药、配药到达病变部位,使其集中在患部以发挥最大功效的药物,用量一般较轻。引路药相当于中中医学的“使药”

配伍禁忌

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出于适应病情的需要,由单味药发展到复方,这就涉及到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问题。瑶医先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各种药物在配合应用时,能发生复杂的变化。例如:

有些药物相互配合后能增强疗效;

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时效果佳,与他药相互配合后却减低疗效;

有些药物配合他药能抑制或消除自身毒性和烈性;

有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产生有害的毒副作用。

这与中医学中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十分相似,说明各民族在各自的医疗实践中使用的药物虽然有所不同,但所观察到的药物之间相互反应的现象却大同小异。相反,指两种药物相合后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