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哲学》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文字基础稿和课程思维图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手写笔记导图由群友 深海玫瑰-果琋 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11-25
上一讲,我们说到——佛教哲学已经将目标集中向了它最核心的——个体的人。佛教在定义“人的本体论”的时候,是分三个层次进行定义的,或说——三个部分去定义的:
第一个层次,佛教哲学把人看乘一个点,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部分的答案就是“五蕴论”。
第二个层次,佛教哲学把人看成一条线,就是——人生的概念,回答是“人的命运是如何变化的”。这一部分,就是“十二因缘论”。
第三个层次,把人看成一个面,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这部分,就是佛教的“四圣谛”。
佛教哲学在“人的本体论”的论述上,是从“点”上升到“线”,继而上升到“面”的,它分三阶层次。很多人在讲这个“五蕴”也好、“十二因缘”也好、“四圣谛”也好,不知道它的哲学推进过程。它是由“点”,及“线”,及“面”的。非常严谨。
我们先把指向,看它“本体论”的第一部分——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佛教哲学对于“人是什么”,或者说——“人”的构成模式,给出了两套描述方法:第一套是定性的描述;第二套是定量的描述。
定性的分析和描述方法叫作:五蕴;定量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叫作:三科。就是……描述“人”的时候,要不然用“五蕴”,要不然给您讲“三科”。
可以说——从这一讲起,我们就进入了佛教的教理部分,这里会有大量的佛教专有名词,大家如果记不下来的话,可以多听几遍。
“五蕴”呢,是包含在“三科”里的,是三科中的第一科。就……描述人的“三科”的第一科叫“五蕴”。这三科呢,叫作——蕴、处、界。蕴,是蕴含的“蕴”;处,是处长的“处”;界,是世界的“界”。包括的,就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可以说——佛教对“人”的构成,简装版的解释就是“五蕴”;VIP版的完整解释就是“三科”。而我们熟悉的“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五蕴”为出发点,来考察人生本质的。可以说——“五蕴”这种方法,是佛教里最常见,影响也最大的一种。
五蕴,在中国最早的翻译叫“五阴”,阴阳的“阴”,或者叫:五种。“五蕴”也好,“五阴”也好,“五种”也好,蕴、阴、种……它是一个意思!是指“种”或者“类”的意思,就是——“五种”或“五类”。
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虽然大家“心经”都很熟,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背过,每个人都抄过,也有无数大师讲过,但是我们还是要重讲一遍……因为,有很多概念,大师讲得比较模糊,我们要重申一下。有一些概念,可能跟以前大家听的也不太一样。
首先,我们展开“五蕴”,从“色蕴”开始讲,就是——色阴。色阴,就是“色”这一类的意思,包括属于“色”的一切现象。(佛教)哲学上定义的这个“色”,是什么意思呢?叫作“一切可以被建立起来的物质现象”。就……一切可以被建立起来的物质现象。
那个……玄奘所翻译的“五蕴论”和“俱舍论”,里头非常都明确地定义了这个概念。“色”叫什么呢?“色”叫作——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四大种”是什么东西?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就是“色”。而且,唐僧还给了一个原子级的定义,就……什么是“色”呢?叫:质碍可坏而不可入。这……这个我们不解释啦,这个……有看经书……的意思,就,我们可以给你们再粗解释一下儿吧,因为它那个“质碍可坏而不可入”挺复杂的。
这么说吧——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就是……我们东北人常说的“色儿”,那是大“色”里面的一个小“色”,一个子集,包括颜色、形状、亮度。声音也构成了一个子集,各种声音。虽然在佛教的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波”,但这个定义涵盖了“波”。味道也一样。可以这么说——色阴,就是六大子集,对应着人的六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建立起来的六大子集。
大家非常熟悉的是“心经”上来的“色即是空”这个命题。其实“心经”这个命题是用来表述因缘观的。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命题,在没有“心经”的时候,在“五蕴”本体论的时候,就已经被建立起来了。就是……“色即是空”这个概念,很早……没有“心经”的时候就已经被建立了。
因为,在“色”这个概念里……有两个“色”嘛……我们如果要是区分那个颜色的“色”呢,我们就管它叫“色儿”……用个东北话说,叫“色儿”。我们这里说的——眼睛能捕捉到的“色”,定义有多少种呢?有二十二种,分两大类。一类叫“显色”,就是从基本——赤、橙、黄、绿、青、蓝、紫基本色,扩展到像什么……雾蒙蒙啊、有光有影啊、影影绰绰啊……这都属于显色范畴。这是眼睛能看到的“色”啊。还有一种叫“形色”。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等等,泛指体积。
“空即是色”这个概念。“空”是什么呢?“空”就是一种“色”!就是……不去阐述“因缘观”的话,“空”本身也是一种“色”。“空”是一种显色,涵盖在二十二色里。可以说……那种“色”是“空”呢?透名色就是“空”——空气里透明的这部分,它有颜色!什么色?透名色……“空”色。当然啦,“心经”不是为了表达这个概念,我们是要说——这个概念是先于“心经”被建立的。
“色”尽管不等同于物质,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把佛教的“色”理解为物质。因为,“色”本身它是包含一些心理过程的,这个我们到后面,在讲到“说一切有部”这个哲学体系的时候,我们会展开再讲,因为这概念很偏了。
通过介绍“色”的性质,我们会发现——“色”这个问题,在“人的本体论”上具有特殊性。什么呢?“色”既构成了人的认识器官,比如说——眼睛是“色”构成的吧!同时又形成了感觉器官要面对的对象……你眼睛看到东西,它也是“色”组成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对立事物的构成统一问题”。就是说——“色”既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又是眼、耳、鼻、舌、身、意要去认识的物质;“色”既构成了人的基本单位,又构成了世界的基本单位。这在“五蕴”中特别值得注意——这是对立事物的一种统一!感觉器官与感觉对象的统一和不可分离。它们同样是“色”。
“五蕴”中的第一个——色蕴,我们说,可以理解为物质的统称,它有四种状态……唐僧说的嘛——地、水、火、风,四大种。这跟古希腊哲学的世界构成啊,是完全一致的!毕达哥拉斯提的是什么?水、火、土、气。这不就是地、水、火、风嘛!
进而,佛教哲学对“色”又推进了一步!我们说啊——它有“原子论”嘛……它创造了两个词,叫“邻虚”和“极微”……就是“原子”的概念……这我们在“佛教通史”里讲过啊。可以说——佛教的童年期,和古代希腊哲学的相似,或者说——高度相似,是我们不能不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
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都有“色”、“色蕴”……“ 色”这一类构成,隐含的命题是什么呢?不光是我们看到的表面上的“对立事物的统一”问题,它隐含着一个“要存在就都存在,要不存在就都不存在”的问题——要“是”都是,要“否”都否,要“空”就全空。可以说——从“色”的定义上,就为后来般若学派的大乘中观,开辟了道路!
下一讲,我们讲“五蕴”中的第二个——受蕴。
【学习探究】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之一,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土、气、火、水四种元素。不是毕达哥拉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