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洞村是我的老家,这里居住着143户人家,村内鸡犬相闻,村民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漫步于此,修竹茂林之间,山峰层峦叠嶂,各家农户依山错落而居。沿着村道,不仅能看到沿村道遍植的桂花树,更能瞥见独门独院农家小屋内散发出的勃勃生机。

近两年,人们时常在村口看到一幅这样的景象——日薄西山时分,天空涂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粉色,几团深红的云彩镶嵌在天边,四周还闪烁出细细的光束,火红的晚霞与村口的灯光交相辉映。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太太正捧书教习一群山村孩子,不时点点头表示赞许。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传来稚嫩却整齐的琅琅读书声。他们的年岁参差不齐,大的有十五六岁,而村东头王婶家的丫头最小,仅三岁。小丫头的小脑袋晃来晃去的,奶声奶气地跟着其他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吟咏着,一脸严肃的神情,煞是可爱。

“王婆婆,您又在教孩子们读书啦?”我走近她,打了声招呼。

“是的,今天教《论语》,孩子们学得很快!”她笑着说。

“听说您想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读国学经典,您退休了还如此操心,真是令人钦佩呢!”

“退休了没事做,我想的是做一点回馈家乡的事情。除了教他们学国学经典,我还准备在村委会办一个公益书社。目前,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不少书,再过两周,估计就可以开业啦!”

说这话时,王婆婆的脸上漾开笑意,像是给自己和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期许。王婆婆退休前曾是一名机关干部,本可安享晚年的她毅然选择反哺家乡,无怨无悔地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

白水洞村地处偏僻,许多青壮男子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几乎少有机会越过家乡的山山水水,去看看山外的世界。

王婆婆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可以延长他们的心灵半径,让他们的精神天空轩豁,让他们的视野开阔,走出青山绿水遮挡住的天际线,看到遥远的地平线。因此,她和各方热心人士联系,建起了公益书社,置办数十套桌椅,购回几千册国学经典读物,广泛宣传并动员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来此阅读。

书社挂牌的那日,在阳光照耀下,清晨的薄雾更是给它增添了神秘色彩,好一方墨韵书香的广袤天地!

周六日的清晨,村里的不少青少年们穿梭于书架中,开启一天的美好心情,轻轻地拿出一本书,把它捧在手心,抱在怀里,坐在窗边,一边倾听大自然的诉说,一边飞翔在知识的蓝天中。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王婆婆向村里宣布一些规定:村里6到12岁的孩子均可到书社免费接受课外辅导,对于个中表现优异者,王婆婆不仅予以物质奖励,还将承担该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的学杂费。在王婆婆的努力坚持下,她的兄弟姐妹们也加入书社的运营发展中。此外,约40名志愿者也自愿报名参与书社维护和宣传工作。

几年来,王婆婆及其家人已总计投资50万多元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了许多爱心人士,社会各界爱心捐款的涌入也使得书社得到进一步发展。

“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王婆婆和爱心人士搭建起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让白水洞村的儿童得以大大增加课外读物阅读量,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打开了一扇扇亮窗。传递书香,润色心灵,这些善举给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不仅如此,王婆婆还计划利用白水洞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有人说,“人是自然之子。”近些年,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都市人群纷纷走出户外,拥抱自然,在田垄和山水间放松自我。白水洞村山幽花明,景色宜人,许多人慕名来此垂钓和踏青,这一景象让王婆婆陡然生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

王婆婆对我说,她打算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一家农家乐。这样,既可以解决游客就餐问题,还能为村里聚集人气。不久后,“白水人家”农家乐正式开张了。与其他饭店不同的是,这里雇请的工作人员都是本村的妇女,这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游客们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如画的风景,走入带着泥土气息的农家田园,坐在凉风习习的农家院内,吃着美味农家菜。饭后,漫步于田园的小道上,欣赏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看村墟外菜花明黄,麦浪起伏。

有朋友劝王婆婆:“王婆婆,您退休了就该享享清福,出去旅游玩玩,何必再干劳心烦神的苦差事呢?”可她却说:“助力乡村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王婆婆常自勉说:“人生旋律墨笔谈,甘于斯、饴于斯,在经纬相间的村庄里,默默耕耘人生,塑造灵魂,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王婆婆退休后以“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精神,每天坚持辅教以及乡村发展工作。她的人生舞台,她的晚年生活,也因此而无限精彩。“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王婆婆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响亮的豪言壮语,但她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和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为乡村发展和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了解到王婆婆的诸多事迹后,我给她发去了这样的赞词,表达我的钦慕之情。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教师,湖北省诗词协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