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诗的关系

作者 邹大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浅谈中国画与诗的关系/邹大耳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作诗且题于画上。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或记事等等。

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于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此外,尚有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文,虽不题在画面上,从广义上讲,也可算是一种题画诗。

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中有诗无诗,关系到作品能否反映画家个人思想,感悟,境界,风格,意境,也就是作品中有无个性的问题。

清代邵梅臣说得好:"诗中须有我,画中亦须有我"。这个"我",并不意味完全主观,或唯心的对"我"这人的强调。而是,记录画的每一笔写出的情感,形象思维的迹象。而这无数的笔踪,并不各自为政,而是部分服从整体。这个总体布局大势,心胸大貌以贯穿在形象思维的始终。

故而,石涛"相形取意"以及"情生",包蕴着形象思维的方法、途径和全程,从而揭示形象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画中有"诗"。这样的高度括,言简意赅。也足以见中国文字,诗般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晁以道有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关系非同一般,而是,密不可分。

画外之意,待诗传来,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有形象化、意象化,不至于完全抽象。诗有了画境,画就有了诗意,诗意和画境来自情思与景致的融合,而关键却是把情思以予意象化。

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东施以活人来效颦西施尚且失败,何况是画家调脂弄粉。原因是"意态由来画不成",这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立论。"意态",指人的精神、气质。对于美人来说,就是指在她一颦一蹙、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那种,不同于一般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只可直觉地感受,用语言、用线条和色彩都难以表现出来。所以中国画论里才说,画形似容易画神难。"意态"就是人的"神"。

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临写,而画"目送归鸿",传的是人物的眼神,透露的是人物内心的感受,这属于"神"的方面,比画形就要难得多。因为他是难于直观的,且无形而无影的,但又是能使你感觉到的。反映人的心灵之美,精神之美,气质之美,可谓难上加难。故而,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如果承认“意态由来画不成”,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盻兮"。只有用诗的语言去补充,总能使人浮想联翩。

那"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总比貌美如花,以实物喻实物,要来的更鲜活梦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有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由此引申出,"诗与画"一样皆重"虚幻"之处,非越实、越真、越好,反而失去"本真"了。这也就有了,"画家原本是词人"之由来,诗与画的互衬、互补。苏东坡有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因为,"诗画本来就为一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天寿先生说:"我以为一张画,有时凑上一句或一首好诗,也像山水得风而鸣,得雨而润,能作诗的画家,他可以集中精力作画,把画所不能及到的,用诗去补救。不会作诗的画家,知道自己无法补画不足,拼命在画上雕琢,反使画不自然。这是不会作诗的画家吃亏的地方"。方是诗与画各自之妙处,诗可"补白"于画,而画亦是。也就是中国画"诗为画魂,书为画骨"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以为,王维不象画工那样拘于形似,而是即景抒情。因物见志,旨趣遥深,都在形似之外,画中如此,便是有诗。

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为了画中有境,有“意"、"神”、"诗"。若如画工,虽也经过形象思维,却一味讲求尺度,等于复制,终走不到想象、创新、达意、抒情这条路上来。

苏轼更指出,诗人和画家是心心相印的。"烦君纸上影,既我胸中山"。

这“胸中山”意味着一定的思想境界,为画家和诗人所共有,如果体现在画中,便是诗情。诗画意境互相映发,这"胸中之山"岂不是与"胸无成竹"一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形象问题包含"形与神"的关系。如以形写神、以形畅神、以形生情,若以神写形、以神达形、以神传情,其神皆为目的、形皆是手段。是为形神的辩证统一观。

以神写形,是对事物形象的再创造,有别于对事物形象的复制,是"神似或不似之似",而“不似之似似之”以达到写意,传情的目的。这样,绘画就意味着"唯我之心画"也,而"心画"过程中的想象,转为梦幻的羽化,在笔下突显。当然,想象并不等于主观臆造。因此"神似"也是画家再创造"形",把描绘的"形"上升到精神层,即意境、情思等等,使画面既饶有诗意,活泼有力。表达了运动的"体势与大象"之气。也就有了"气韵",才能达到"气韵生动",此例为"六法"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诗题画:"江南画里听清幽,笔墨今生何所求。此意有情道不得,无声诗国诵春秋"。

此时,是诗胜画,还是画胜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麓山房漫笔阁主

邹大耳于

壬寅三月初一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

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左诗社副社长,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江苏中陆必得旅游策划设计研究院艺术顾问/创意总监,中国现代艺术网策划总监!

作者 邹大耳 责编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