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共计2000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未来十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将大概率复制化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路径,为相关企业和创业者、服务者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也为法律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本文结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作者多年的法律实务经验,探讨氢能行业的未来法律需求。作者认为只有那些懂氢能产业,又懂投融资和法律的综合人才才能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助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近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氢能产业已经明确定性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品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明显提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对规划进行了专家解读。欧阳明高院士特别提到,对照我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滞后约10 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

按照规划的设计,未来将形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互补的发展模式。除了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规划外,上海也制定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因此可以说,未来十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将大概率复制化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路径,为相关企业和创业者、服务者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也为法律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结合近年氢能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我认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法律服务需求:

一、投融资和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法律服务

氢能产业链比较长,包括氢能的制、储、输、加、用。未来急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国家也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在这当中必然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诞生一大批围绕氢能技术创新创业的科技型公司。氢能行业也必然会成为VC、PE关注的新产业方向和重点投资领域,成为继“风光”(风电、光伏)、“电新”(化学电池、新能源汽车)之后,资本市场的一个新的热门主题。根据报道,目前已经有约十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开始上市辅导或披露上市意向。

已经上市的氢能燃料电池企业只有亿华通一家,而且目前尚处于未盈利状态。但其资本运作比较成功,在登陆科创板18个月之后,近日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实现A+H上市。

二、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

规划中明确提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批关键行业的核心技术亟待进一步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就成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技术突破的核心点。

如何合法、高效推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这就需要懂相关行业、了解相关技术,又精通投融资和知识产权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三、制氢和加氢项目建设和运营法律服务

在氢能产业链当中,制氢和加氢是氢能应用和燃料电池及氢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上游,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端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

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北京和张家口赛区共有一千余辆燃料电池汽车和二十多座加氢站安全运营。制氢和加氢站的建设涉及到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多个环节。涉及到的主管部门也诸多,如光经营阶段就涉及到经营许可、供气许可、特种设备许可、危险化学品许可等。

可见无论是新建加氢站,还是在现有的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上改扩建加氢站,都需要懂投资、建筑工程、合规、公司运营综合能力的法律服务团队提供支持。

综上,未来10年我国氢能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既能为广大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为法律服务提供新的市场机遇。当然只有那些懂氢能产业,又懂投融资和法律的综合人才才能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助推企业的发展。

律师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 进

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联系方式:wangjin@hiwayslaw.com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复旦大学法学院实务讲师。在资本市场、半导体和新材料、新能源、科研院所、生物医药等行业有丰富的法律经验。王进律师团队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为导向”的法律服务行业化战略。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海华永泰”及作者姓名。未经本所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含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