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我们扛过了疫情的无情和肆虐,迎来了抗疫后的春天, 全国人民在努力赶超世界经济的同时,也会时不时停下脚步,去缅怀一下先人,去回忆下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各种科技基础、精神食粮。 周立波,就是众多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伟大作家之一。

也许是近年来脱口秀的风靡,人们沉浸在脱口秀明星周立波带给大家的欢笑声中,作家周立波却渐渐被遗忘。 但是,脱口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欢愉,文字沉淀下来的金言玉语才是我们能够传承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的优秀品质更值得我们口口相传,永远怀念——作家周立波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将自己一生的积蓄800元全部捐献给国家 ,这在1979年无疑是一笔巨款,他的行为令人泪目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让周立波看淡金钱,一生无悔为国家奉献呢?

一、青年文学家成长记

1908年,湖南益阳,一位私塾先生喜得贵子,按照家族排行,取名周绍仪 。益阳的周氏家族可不是一般人家,按照族谱记载他们的祖上是周瑜,明朝时期迁徙到江西,之后又辗转到了湖南,在这里扎根繁衍下来。

周氏在益阳人口众多,后辈都有出色的人才,清朝时期,做到知府的就有几十人,文风极盛,家族学习的风气也非常浓厚。 周绍仪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受到了学习的熏陶,加上父亲又是私塾先生,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在中学时代就读完了《资治通鉴》,文学根基非常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绍仪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通过父母的交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思想已经慢慢进入到了这个少年的脑海中,之后的五四运动,漫天飞舞的宣传单让11岁的周绍仪对革命有了懵懵懂懂地了解。

1924年,16岁的周绍仪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周绍仪在这里听到、看到、读到了他之前都没有接触到的信息, 世界如此之大,我想去看看,也许,当时的周绍仪内心就是这样的想法。

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想要加入革命的道路,但是如何开启,成了周绍仪在16岁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20岁的周绍仪在族叔周运宜的引荐下来到了上海 ,在这里,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冲击着周绍仪。 进入上海劳动大学之后,周绍仪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为了在上海生活下去, 周绍仪开始学习英文,在周运宜的介绍下靠帮出版社翻译外国文学,赚取稿费为生。

1931年,周绍仪正式用笔名“周立波”发表文章, 在许多年之后的采访中,对于改名这个问题,周立波的答案令人出乎意料,他说,当时的他看着上海十里洋场却依然被他国踩踏, 他期望国人能够获得宝贵的自由——liberty,立波,就是英文“自由”的译音。

二、成功的战地记者

1935年,周立波在革命道路上磕磕绊绊地走着,但是他的付出也收获了掌声和认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是靠翻译来获得生活费,哪怕要通过发传单才能将革命道路坚持下来,但在周立波开始第一次投稿开始,他就收起了自己满腹经纶的文学沉淀, 他一直致力于另一种写作方式——用最简单的文字来描述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来讲述他的家乡,来展示社会最底层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在这期间,周立波开始翻译《被开垦的处女地》,当时郭沫若先生也同时在翻译这部作品, 偶然间,郭沫若先生看到了周立波的部分翻译稿,之后,郭沫若先生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 退出《被开垦的处女地》翻译这项计划, 他认为周立波的译文比他的更好。可见,周立波的写作方式在当时的文坛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抗战爆发,周立波告诉周运宜,他要弃笔从戎,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跟随抗战部队的脚步,周立波扛起枪,开始了艰难的军旅生涯。在这期间,周立波依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做成了小报的形式,甚至在最艰苦的时候,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刻印,周立波完成了从军后的第一份报纸《解放》。

《解放》的内容形式多样,文字通俗易懂,成了战士们在战火中的精神食粮。没多久,组织就联系到了周立波, 将他调到延安,成为一名教员。 虽然周立波的军旅生涯很短暂, 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来自农村的战友们,了解了农村的现状,对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宝贵的真实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鞠躬尽瘁后的心力交瘁

1946年,土地革命运动在东北拉开帷幕,周立波前往东北支援,在这里,周立波每天都要往返于田间坡头 ,和农民们一亩一亩地处理这土地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周立波已经开始酝酿新的大作。

1948年,周立波的农村题材小说《暴风骤雨》完成。 在这部小说里,周立波用简单朴实的文字描述了土地改革前后农民们的生活对比,凭着这部小说,周立波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成了延安最有话语权的作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响应最高领导人的号召,周立波带领家人离开北京舒适的香山小院,回到了湖南韶山,在这里体验生活,开始创作《山乡巨变》。 然而没多久,特殊时期到来,周立波成了被批斗对象,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周立波没有任何文学创作,并且身体落下了许多疾病。

四、临终遗愿

这位前半生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事业的伟大作家,在1978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 只是这个时候的周立波全身积蓄只有早年的稿费800元,房子也成了牛棚,一家人挤在小胡同里艰难度日。

1979年,心力交瘁的周立波被查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他留下遗嘱,将自己毕生的积蓄800元捐献给国家, 弥补自己后半生没有交作业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文学巨匠陨落,而今再翻开《暴风骤雨》, 字里行间涌现出来的质朴、纯真、幽默,精细的架构,巧妙的线索,都在展现周立波的用心和才智,为我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