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看画三天知妙处,盛名之下无虚士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有一次,他到荆州参观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开始看不出其中的佳妙之处,觉得很平常,便信口说道:“看来是徒有虚名。”

第二天,他又来观画,才稍微看出点名堂,评论说:“仍不失为近代的佳手。”

第三天阎立本再来看画时,觉得画面形神兼备,赞叹道:“盛名之下,果无虚士。”于是,留宿其下,坐卧观之,仔细揣摩,十余日不忍离去。

02、苦练柿叶无数,终成“郑虔三绝”

郑虔喜好书画,但苦于贫困无纸,便在慈恩寺中收藏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每天在柿叶上练字绘画,把所有的柿叶都写遍了。他把自己的诗、书、画献给唐玄宗,玄宗看后,在后面大书道:“郑虔三绝。”

03、二贤巧遇传佳话,一字推敲费心神

唐元和年间,诗人贾岛逗留长安,每天吟诗不止,吃饭走路,也在苦苦搜寻诗句。一天,他乘闲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得诗一联“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反复斟酌,难以取舍。

归途中,骑在驴背上仍在揣摩,还做出推门敲门的姿势,长安街两边的行人都吃惊地望着他。这时,京兆尹大文豪韩愈和随从正从长安街经过,贾岛全然不觉,毛驴闯入卫队中。等到卫兵将他抓到韩愈面前,贾岛才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慌忙说出实情。

韩愈没责怪他,思索了一会儿,对贾岛说:“‘敲’字比‘推’字好。”并且邀请贾岛一起回府,两人交流作诗的见解。

他们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从此结为知己。这就是词语“推敲”的由来。

04、范仲淹一记千古,李泰伯千金一字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贬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期间,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好友、著名高士严子陵构筑了一所祠堂,亲自书写了《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文中赞赏光武帝的深得民心,又极力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最后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四句作结。

其中“先生之风”的“风“,原稿本写作“德”。文章写好后,他请李觏提意见。李觏仔细阅读后,非常佩服,感叹不已,不由站起来说道:“这篇文章必将流传后世,但有一不成熟的想法,如能改换一字,可能会更加出色!“

范仲淹非常高兴地请他指出,李觐说:“文中‘云山’‘江水’等语,意义重大,用‘德’字似难相称,改成‘风’字,不知如何?"

范仲淹听了,静坐片刻,不由连连点头赞好,向李觏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