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的皇位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在近年引起过一部分唐史爱好者的争议。认为唐肃宗篡位的理由是:当时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出逃到巴蜀,在马嵬坡附近,禁军发动马嵬之变,玄宗皇帝的宠妃杨玉环遭到诛杀,丞相杨国忠也在这一事变中丧生,有史学家怀疑,马嵬之变的推动者是当时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动机角度来说,李亨确实具备谋害杨国忠,打压玄宗皇帝权威的动机:毕竟玄宗皇帝在多年前,有过一日杀三王的光荣历史;而在玄宗皇帝的支持下,前后两任宰辅:李林甫和杨国忠,也先后打压过李亨的势力——当然这背后,更多是来自玄宗皇帝的授意。所以,太子李亨和自己的父亲玄宗皇帝,以及便宜舅舅杨国忠有仇,几乎不算什么秘密。

因此,如果从李亨参与策划马嵬之变,架空玄宗,处决杨国忠的角度来看,唐肃宗李亨确实涉嫌篡位。而事实上,唐肃宗在位期间,其皇位合法性也一度受到过挑战和质疑。不过,唐肃宗也确实用行为,来建构自己的皇位合法性。

1、渔阳鼙鼓动地来

唐朝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冬天,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在河北起兵造反。安禄山大军西征初期,虽然玄宗皇帝收到大臣汇报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情况,但是对于这些奏报,玄宗皇帝压根没有采信:套用现在的话说,唐玄宗连标点符号都没信。因为按照唐玄宗的观念,这个安禄山是老实人,怎么可能造反呢?

直到安禄山大军兵锋直指洛阳,唐玄宗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过,此时醒悟的唐玄宗已经无力回天:此时,唐朝关中的精兵,大部分被杨国忠葬送在讨伐南诏的战争中。并且,安禄山的口号具备欺骗性——那就是铲除奸臣杨国忠。

杨国忠担任宰辅期间,可谓坏事做尽,以至于唐朝上下对杨国忠十分仇恨。所以安禄山声称自己起兵是为了讨伐奸臣,居然在舆论上,产生了很大的欺骗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此时的情况对大唐来说,依然没到山穷水尽的状态:毕竟唐朝手里还拥有潼关天险,只要守住潼关,就可以保证关中的安全,而后玄宗天子颁布诏书,号召天下力量勤王,到时候,士气低落的安禄山叛军,自然会陷入崩溃状态。

但是唐玄宗偏偏选择了一大昏招:那就是勒令哥舒翰积极出击安禄山大军,最终结局可想而知:安禄山大军生擒哥舒翰以后,攻破潼关,随后不久,长安失守,玄宗皇帝随即带着文武百官出逃,准备到成都躲一躲。

2、李亨的善后

唐玄宗的出逃,其实仅仅是为了逃亡而逃亡。至于下一步该如何处理,唐玄宗没想好,也懒得去想。毕竟此时的唐玄宗已经老了,再也不如年轻时候那样有雄心壮志。

不过好在李亨在这关键时候,做出了一系列的正确选择:一来,唐玄宗在位期间,开创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掌握了唐朝各地的军政大权。而如今,各路节度使都在观望事态的发展:如果朝廷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号令给各地节度使,指挥平叛,那么,这很可能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安禄山很可能抢先传檄各路节度使,要求各路节度使奉其正朔。如果这样,唐朝在法理上,就意味着破产——毕竟,此时,象征唐朝法统的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可都在安禄山手里。

因此,杨国忠之死很有必要:毕竟,处决杨国忠,可以在舆论上,堵住安禄山的进攻。毕竟,杨国忠已经被诛杀,安禄山再不退兵,就是实实在在的谋反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依旧向成都出逃,而李亨则在一部分文武百官的拥戴下称帝,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随后,李亨以朝廷的名义,开始整合各路勤王力量,对安禄山发起反扑。

3、唐肃宗的压力

唐肃宗李亨登基后,肃宗朝廷依然面临严重的压力:那就是光靠唐军去弹压安禄山的叛军,想要平定叛乱只怕很难。于是,唐肃宗经过一番斟酌,最终决定请回鹘军队帮忙镇压安禄山的叛军。

当然代价也很大:那就是允许回鹘军队在城里进行抢劫。为此,后世评论到这件事,都认为这是唐肃宗在位期间,非常不光彩的一件事情。不过,对于唐肃宗来说,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可以说,唐肃宗的擅自称帝,虽然程序上不完美,但是效果上,却挽救了处于覆灭边缘的大唐。

而唐肃宗的皇位,其实坐的并不安稳:那就是随着局面明朗,已经成为太上皇的玄宗李隆基,开始考虑夺回权力,于是李隆基一度支持永王等人,从唐肃宗手里夺权,不过,这些行为都被唐肃宗粉碎。

唐肃宗一方面需要面临安史叛军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防备玄宗的夺权,可谓压力很大。不过好在,唐肃宗在位这六年时间里,主体上稳住了唐朝的局势,为延续唐朝,立下不世之功。他的这些功劳,决定了唐肃宗的皇位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