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大的反派自然是右相林九郎,他老谋深算、工于心计。而且右相一心想要把太子拉下水,不遗余力的陷害太子,想让圣人废掉太子,所以太子和右相两派的争斗是剧中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
右相林九郎的原型就是历史上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大奸臣,但是李林甫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李林甫,小字哥奴,祖籍陇西。他有一个身份很容易被忽视,他是唐朝的宗室,按照辈分推算,其实唐玄宗李隆基和李林甫是兄弟。他是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虽然是宗室,但是也是比较疏远的亲戚,而且李林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的起步很低。
但他生性阴柔,精于权谋,善音律,无才学,善机变,善钻营。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所以他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任命为宰相,直到天宝十一年(753年)病逝。
思维逻辑缜密,善于揣摩上意
1、在李必用了张小敬这样一个死囚出来办事时,右相第一时间就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派人调查了张小敬,底细一清二楚。之后由张小敬而又牵扯出了徐宾,进而又派吉温开始调查徐宾,开始留意他。
2、在吉温报告太子和郭立仕密会,郭立仕谏言圣人时,已为时过晚,最后时刻,右相只用一招“换破损茶具”,就让圣人对郭立仕失去信任,从而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右相应该是非常了解圣人的心思,知道圣人好疑,才会让严太真换了破的茶具,圣人发现后,自然会问,那到时只要有人提到郭立仕私藏了金器,圣人就会对他起疑心,不用再调查郭立仕,右相的目的就已达到。
识人准确,排斥异己
剧中右相曾经教导吉温,如何准确判断一个人?右相说:关系,看这人从前得谁重用,与谁为敌。确实,物以类聚,因为人以群分,这是一个领导者识人的真正依据,而仅凭他人之言,很难全面了解一个人,毕竟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感情在里面。
右相林九郎就是凭借这一点来判断张小敬和徐宾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什么目的。剧中右相对于圣人、郭利仕、何监、小李必等人的心思都把握的的非常透彻,实在是很厉害。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兴大狱动摇东宫的想法。最开始李林甫和武惠妃阴谋促使唐玄宗废掉了李亨之前的太子李瑛,然后想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为太子,结果没想到李亨被立为太子,这就是剧中太子和右相斗争的深层原因。
为了继续废掉李亨,他先后构陷太子一党的韦坚、皇甫惟明,剪除太子的羽翼,后来李林甫趁机构陷王忠嗣(剧中王宗祀原型)。他怕有战功的将领入朝为相,分散自己的权力,便建议唐玄宗用胡人为将,唐玄宗就起用了安禄山、哥舒翰等人,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擅长吏治,善于处理关系
李林甫早年任国子司业时,把国子监治理的井井有条。做宰相后“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所以非常符合这个阶段唐玄宗需要的“得力帮手”的要求——不需要雄才大略做规划蓝图,不要叽叽歪歪地用各种杂事烦他,只需要处理好日常政务就行了。
李林甫非常“识趣” 包揽下所有政务,给玄宗更多的方便去享乐,不再被“俗务”缠身。这就是剧中为何圣人要把政事都交给右相林九郎,而自己和严太真专心去享受生活的原因。
李林甫在大唐帝国叱咤风云二十年,闭塞言路,排挤贤才,败坏纲纪,导致大唐由盛转衰,可谓历史的罪人。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林甫死后很快受到了清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造反。
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儿子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