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天子,魏博牙兵”,没人说“长安天子,河朔蕃帅”。
因为河朔蕃帅真的份压力很大的工作,舒爽程度绝对不及天子和牙兵。
第一蕃帅们要保证自身文武双全能力,这帮蕃帅都是武功强文化好。
马上射箭冲锋样样行,马下摇旗砍人事事佳。
比如魏博田弘正,射箭技术冠绝全军,虽因为他是将领,普通士兵估计没敢超过他,不给面子,这点儿情商大伙还都是有的,可最起码表明田弘正实力很强,能出台面展示。
成德王武俊更是有一天射杀鸡兔九十五只的记录,这不但说明王武俊这货射箭准确,还暗藏臂力过人。拉弓射箭是个很累人的活儿,古代战场,专业射手们基本发弓二十次上下就没有体力再战斗。
文化读兵法读历史读文学有谋略有思想有文笔。
魏博田承嗣办理公文如同流水,惊得手下那帮文职官员偷偷起外号:旋风笔,可见文化程度不低。
他堂侄田弘正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兵法,对《春秋》相当熟悉。
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从小熟读《春秋》。
本来天下就乱,安史之后,每个人心中都一颗上位的启明星,蕃帅们自身能力不足,肯定会点燃野心家心中的欲望的火苗。
第二蕃帅们很明白人才是乱世竞争的第一生产力,自己文武双全,提拔的人也必须是人才。
大唐是个门第观念很深的朝代,即使大唐中后期,门第意识已经薄弱许多,宰相李德裕还提出官员必须选择士族子弟,因为士族子弟对朝廷事务耳濡目染,可直接上手,无需二次培养,即使科举出来的贫家子弟二次培养,也可能养成颗歪脖树。
但在河朔藩镇,蕃帅们要耗费大量精力提拔人才,不论门第。
你和唐廷讲门第,唐廷和你动武力。
河朔将领和官员的墓志描述大量“少读兵书,通读五经,开工五十斤,臂力过人”之类描述,属于文北大武黄埔的实力。
人死账消,名望不消,夸张描述有对逝者尊敬,可毕竟要以实力为基础,鸭都砍不死的弱鸡不可能赞美勇冠三军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夸他文华才貌良心肯定过不去。
比如有个才子刘言史,陪同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打猎,对王武俊风采一顿夸,出了篇小作文《射鸭歌》,王武俊看过大呼俩字:有才!
回家就要给刘言史封官,充分展现河朔地区对人才重视。
后来南宋四朝名臣曹彦约就很认同河朔地区人才选拔制度,他认为河朔人才属于“砖头型”,哪里需要哪里搬,处江湖之远则神鬼奇才,居庙堂之高则宿望名臣。
第三蕃帅们需要维护军队和地方经济发展。
凡事都是从崛起到衰亡,藩镇是事物,也逃不过凡间规律。
河朔藩镇分为三个阶段。
安史之乱后到长庆年间,这属于战斗期,没有战斗就没有发展。唐廷和藩镇,统一对立。
解释这个词,唐廷想统一,藩镇对着干,搞独立。
双方开展旷日持久的斗争,攻伐奇袭横纵连横谋杀斩首世故人情,在一系列的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发展中,唐廷累了,也放弃了,藩镇也累了,却坚持着。
从长庆到黄巢起义,唐廷和藩镇进入和平期,不打不闹,唐廷不打藩镇,藩镇也不闹事。
黄巢起义之后,藩镇被朱温和李克用双雄拿捏,好日子到头,走向衰亡。
在战斗期和和平期,藩镇都保持强大军事准备。
尤其和平期,藩镇军队数量并削减,毕竟只有一镇之地,物资既少战略纵深也短,万一开战,临时募兵也来不及。
并且大裁军还容易诱发兵变。
比如魏博镇士兵七万人,百姓只有七万四千户;成德军队五万人,百姓六万三千户。这个比例基本都是一户百姓养一个兵,发展不好百姓不愿意,士兵待遇不行士兵闹事,藩镇多次发生士兵因军饷杀蕃帅事件。
所以蕃帅是高危高压行业,多次出现蕃帅主动放弃“土皇帝”身份,主动交权,换个大唐“公务员”身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