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擅坚白之名,及脱俗高尚,亦江左须弥。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实归之路。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苻书云: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其母须陀洹人。什初诞生,圆光一丈,暨长超绝,独步阎浮,至乎归伏异学,历国风靡,法集之盛,云萃草堂。其甘雨所洽者,融、伦、影、肇、渊、生、成、叡八子也。照明之祥,信有征也。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今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修三十二相,次问答受。
中卷七事:次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佛尽本习,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念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
下卷五事:次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识追忆前识,次问答遍学,次问答住寿义。
远问曰:《大智论》推迭求本,以至毛分,推毛分以求原,是极微。极微即色、香、味、触是也。此四于体有之,色、香、味、触则不得谓之假名。然则极微之说,将何所据?为有也,为无也?若有实法,则分破之义,正可空迭,犹未空其本。本不可空,则是尺棰论之,堕于常见。若无实法,则是龟毛之喻,入于断见。二者非中道,并不得谓之假名。
设令十方同分,以分破为空,分焉诎有,犹未出于色。色不可出故,世尊谓之细色非微尘。若分破之义,推空因缘有,不及实法故,推迭至于毛分尽,而复知空可也。如此,复不应以极微为假名。极微为假名,则空观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然则有无之际,其安在乎?不有不无,义自明矣。
什答曰:佛法中都无有微尘之名,但言色若粗若细,皆悉无常,乃至不说有极微极细者。若以极细为微尘,是相不可得,而论者于此多生过咎。是故不说有极细,色中不令众生起于爱缚,若有缚处,佛则为说缚解之法。
又大乘经中,随凡夫说微尘名字,不说有其定相,如极粗色不可得,极细色亦不可得。如优楼迦弟子说微尘品,谓微尘定相有四:色、香、味、触。水微尘有色、味、触,火微尘有色、触,风微尘但有其触。是四大离四法别有,以地大故,四法属地,极小名为微尘,一切天地诸色之根本,是不可坏相。佛弟子中亦有说微尘处,因佛说有细微色,而细中求细,极细者想以为微尘桴。为破外道邪见及佛弟子邪论,故说微尘无决定相,但有假名。何以故?如五指和合,假名为拳,色等和合,假名微尘。
以佛法中常用二门:一无我门,二空法门。无我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决定有法,但无有我。空法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从本以来无所有,毕竟空。若以无我门破微尘者,说色、香、味、触为实法,微尘是四法和合所成,名之假名。所以者何?是中但说我空,不说法空。故若以法空者,微尘、色等,皆无所有,不复分别是实是假。
又不可谓色等为常相。所以者何?以从众因缘生,念念灭故。为阴、界、入摄故,亦不得言无。凡和合之法,则有假名,但无实事耳。如色入、触入,二事和合,假名为火。若以二法和合,有第三火法者,应别有所作,然实无所作。当知一火能烧,造色能造,无别法也,但有名字。是故或说假名,或说实法,无咎。
又佛法圣观有四种: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佛或以无我观度众生,或以空观度众生。若说无我,则有余法。若说空,则无所有。若以空法破微尘者,则人不信受。何以故?汝乃言无粗色,何独说无微尘也?若以无我法无微尘者,人则易信。
“若无实法,则龟毛之喻,入于断见”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或有言我同于身,若身灭者,我即同灭,亦复无有至后身者 。若无微尘,不在此例也。又不以我为断常见。所以者何?我、我所见,名为身见、五见各别故,或言五阴。因变为果,名之为常,或以五阴是有为法,因灭更有果生,名之为断。而智者分别寻求微尘理极,本自无法,则无所灭。如我本来自无,虽复说无,不堕断灭之见。如是以无我门说破微尘,不堕断灭中。
又摩诃衍法,虽说色等至微尘中空,心、心数法至心中空,亦不堕断灭中。所以者何?但为破颠倒邪见故说,不是诸法实相也。若说无常,破常颠倒故。若说心、心数法念念灭,破众缘和合一相故。常不实,不常亦不实。若合相不实,离相亦不实。若有相不实,无相亦不实。一切诸观灭,云何言断见?断见名先有今无。
若小乘法,初不得极粗色乃至极细色。若大乘法,毕竟空,现眼所见,如幻如梦,决定相尚不可得,况极细微尘也。极粗极细,皆是外道邪见戏论耳。
如外道微尘品中,师云:微尘是常相。何以故?是法不从因生故。问曰:其云何可知?答曰:微尘和合,粗色可见,当知粗色是微尘果。果粗故可见,因细故不可见。是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又无常遮常故,当知定有常法。所以者何?与无常相违故。以无明故,定有常法,令无常明故,当知无明中有常法。粗物多和合故,色在其中,而可明见。微尘中虽有色,以无余故,而不可见。设多风和合,色不在中,则不可见,如一二寸数法、量法,一异合离,此彼动作等,因色和故则可见。若数量等,于无色中者,则不可见。
如是等外道戏论微尘,是故说微尘如水中月,大人见之,不求实事。如是若粗色若细色,若远若近,若好若丑,若过去若未来,悉是虚妄,皆如水中月,不可说相。但欲令人心生厌离,而得涅槃。受、想、行、识亦如是。
又众生无始世界以来,深着戏论故,少于有无中,见有过患,直至涅槃者。是故佛意欲令出有无故,说非有非无,更无有法。不知佛意者,便着非有非无。是故佛复破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能破有、无见,更不贪非有非无者,不须破非有非无也。若非有非无虽破有、无,还戏论非有非无者,尔时佛言:舍非有非无,亦如舍有无。一切法不受不贪,是我佛法。如人药以治病,药若为患,复以药治,药若无患则止。佛法中智慧药亦如是,以此药故,破所贪着。若于智慧中,复生贪着者,当行治法。若智慧中无所贪着者,不须重治也。
上卷
中卷
下卷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