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多数患者由急性因素引起,及时有效治疗基本可以恢复肾功能,预后良好。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损害,导致肾功能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多由慢性肾病发展而来,从原发病起病到肾功能不全的开始,间隔时间可为数年到十余年。肾功能损伤往往不可逆转,早期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晚期治疗难度增大,预后不良。
慢性肾病是指患者出现的肾脏损害,或者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低于60mL/min以上,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肾脏损害是指肾脏的结构或者功能出现异常,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发现,尿素氮、血清肌酐升高。尿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肾小管功能指标异常等。影像学检查如肾脏B超,可以发现肾脏变小或者结构不清。慢性肾脏病如果在早期没有进行治疗,持续发展可以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最后导致慢性肾衰竭。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的降低CKD患者的并发症,尤其是在CKD3期前积极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生存率。CKD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各种危险因素的处理,可以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如果发展到肾衰竭,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辅助使用中医疗法,可控制病情。多数患者在治疗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中药调理。
男子腰痛乏力没重视查出肾衰竭,中西医结合控制稳定
患者xxx,男,50岁,平时感觉身体不错,但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前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到腰痛、乏力、食欲下降。刚开始,以为是自己工作太忙,劳累了,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休息了一周后,腰痛、乏力、食欲下降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出问题了,就去医院就医。医生询问情况后,开了肾脏彩超、肾功能、电解质的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双侧肾脏缩小、肌酐513umol/L,电解质提示高钾和高钠,初步诊断为肾衰竭。患者得知了后说:只是腰痛、乏力、食欲下降,没有水肿,怎么发生了肾衰竭呢?
医生了解得知,原来患者发生肾衰竭,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肾衰竭的患者,可能并没有什么症状。肾脏主要有3大功能,即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液和酸碱平衡、分泌功能。肾功能受损的程度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同,早期没有症状,到了中后期症状就会明显出现。
肾衰竭的症状表现
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肾脏维持体液和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以及分泌功能来实现的。同时,肾脏还具有分泌功能。研究表明,肾脏可以分泌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肾脏通过分泌一些激素,来调节人体的代谢活动。
当肾脏衰竭的时候,肾脏的功能就会减弱,患者可能会出现少尿、水肿、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症状。主要是因为肾脏出现问题以后,肾脏的滤过功能就会减弱,尿液的生成量会减少,代谢废物的排出量也会减少。人体内代谢废物增加以后,就会损害消化系统,出现食物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会误认为肠胃疾病而误导治疗。
肾衰竭患者会出现水肿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肾脏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而且肾脏的滤过膜的孔径变大,丢失的蛋白质就会增多。当蛋白质丢失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引起水肿。
肾衰竭患者也会出现乏力的症状,可能是因为电解质紊乱、贫血等引起的。当肾脏出现问题以后,就不能维持电解质平衡了,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减少,会引起电解质紊乱、贫血的情况。有一些肾衰竭患者没有出现水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不严重,没有达到低蛋白血症(<30g/L),就不会引起水肿。
肾衰竭多数患者会出现头痛,主要是肾功能减退后,体内的代谢废物不容易被排出去。代谢废物损伤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损伤呼吸系统,会引起肺水肿、肺炎等,患者可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如果损伤神经系统,可引起头痛、头晕、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引起昏迷。严重的肾衰竭会引起高钾血症,在临床上,如果血钾>6.5mmlo/L,需要紧急透析。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中医如何治疗肾病水肿?
据中医专家张振忠介绍,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
人体的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病理状态下肺不布津,脾不运水,肾失开阖,水液代谢异常可致气滞,血瘀;气机失常也可致血瘀水停;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可致气滞水肿。张介宾云:“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
肾病性水肿属中医“水气病”范畴,是肾脏病各个阶段突出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症状之一,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现代医学认为,肾病性水肿多与机体免疫、低蛋白血症、肾小球滤过率及水钠潴留、肾小管间质浸润等有关。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形成多由机体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致,与多个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关键。本病西医病因虽较明确,但治疗上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手段;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水肿常见奇效,但由于其医理阐释过于抽象,其临床表现又纷繁复杂,如何能做到辨证准确、选药得当,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西医认为肾病性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量蛋白自尿中丢失导致血白蛋白浓度减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大量体液自血管内转入组织间隙,从而造成水肿。治疗低蛋白血症之肾病性水肿重在强健脾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采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之品可促进脾归健运,使便溏、腹泻等症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蛋白质在胃肠道的丢失,体现澄源以塞流;同时胃气来复,胃纳转佳,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摄入、吸收与合成,使血浆蛋白的水平得以保持;二是长期应用大剂量攻伐之药,如免疫抑制剂等,使脾胃克伐太过,以致胃气衰惫,纳差呕恶等症频发,此时当以理气和胃之品,如陈皮、木香、白豆蔻、谷麦芽等,可以减少西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水钠潴留是引发肾病性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典的充盈不足学说认为低血容量导致神经体液因子的改变刺激了肾脏水钠潴留。同时,现代医学亦非常重视心肾二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肾脏病时大量积聚的趋炎症介质及高活跃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都极易促使心血管病变,其最早可能表现为心脏结构重塑、左室质量指数增加,进而则可发展为心衰、心肌梗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温阳利水的经典方剂真武汤具有明显缓解和预防化学物质所致心衰、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显著的利尿功能。
对由水钠潴留所致之肾病性水肿,治以温补肾阳之法;对合并有心悸喘促、胸闷气短、甚或不能平卧等心胸症状者亦当兼顾温补心阳,从而明确了温阳利水法则的应用。对于病情较重者多以济生肾气汤加减,以附子、肉桂温通心肾、化气行水,以牛膝、车前子引水下行、利尿消肿;而病情尚为轻浅或有气津亏耗者则多以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等温润之品代替附桂之燥烈,再加以葫芦瓢、泽泻等药加强利水消肿之功,全方补而不滞,利而不伐。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尿蛋白减少和血浆蛋白恢复,从而消除水肿。
对于水肿顽固难去的患者,治疗水肿应在结合肺、脾、肾三脏辨治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佐以泽兰、益母草、赤芍、川牛膝等化瘀利水;如疗效不显者,可加用水蛭、全蝎、地龙等药以祛瘀通络;桃仁、红花、川芍、丹参等药以活血化瘀,通过化瘀达到利水的目的。临床经验证明,活血利水法在治疗肾病性水肿病人中效果尤佳。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3180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