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相关企业老坛酸菜方便面里的是“土坑酸菜”后,不少超市下架相关产品。近日,老坛酸菜方便面重回昆明部分超市,一起出现在货架上的,还有昆明市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3月23日发布的《行政建议书》。文件表示,供应商所供应的近期酸菜料包,与3·15晚会曝光的问题酸菜生产商、产地不同,有自检报告和外检报告。超市工作人员对媒体记者称,“老坛酸菜方便面已经在卖了,但是销量不会好。”

有质检报告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你会买吗?不少网友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劣迹艺人不许复出,凭啥劣质食品能重新上架?”“现在真的不敢吃老坛酸菜泡面了,吃的时候就想到脚丫子”……仿佛3·15晚会上恶心的一幕又浮现眼前——号称泡在坛子里用传统工艺发酵制作的老坛酸菜,实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制作和搬运过程中,不仅经常混入树叶、纤维等杂质,工作人员甚至在坑里光脚踩踏、乱丢烟头。

诚然,现代食品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选取多家供应商,一来是就近供货解决食品运输保鲜问题;二来,也是为了降低某个供应商出问题后的生产风险。从情理上说,哪家供货商出问题,就应该追究哪家供应商的责任;出现害群之马,不等于全行业都有问题。涉事康师傅老坛酸菜供应商为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让四川的康师傅供应商“躺枪”,后者也很无奈。

不过,普通消费者是否能明白同品牌食品供应商与货源地之间的差异。甚至,会不会因为感受到监管部门保驾护航背后的“地方利益”,而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行之,都有待观察,也有赖于相关企业更高明的说服工作。

而根据以往经验,问题食品重出江湖,往往采取更隐蔽、更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的手段。食品行业巨头们的一般操作,往往是通过设立不同品牌,来降低单一品牌可能出事后的风险。原料来源都一样、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就换个包装品牌,消费者吃进去,没啥区别。人是善忘的。更重要的是,食品企业对于商业渠道的垄断、强势的广告与公关,都容易让消费者在看似有选择中实则没有选择。相形之下,提供市监局担保文件的手段反而显得有点笨拙。这一点,反倒应该更引起注意。

总而言之,商亦有道,证明自己清白,商家要有足够的诚意,以及壮士断臂的整改手段。在消费者这边,用钱投票最有用,上超市,多留个心眼,看看生产厂商是不是换了个马甲来忽悠你。酸菜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不可能因为个别无良企业的胡作非为就从此消失。以此为鉴,倒逼食品行业建立更为可靠、可溯源、可追责的食品安全体系,才是监管部门和涉事企业要考虑的当务之急。 □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