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4月14日消息,国家网信办通报称,近年来利用App进行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之一,约占整体案发量的六成。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涉诈网址87.8万个、App7.3万个、跨境电话7.5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18.7万个、App46.9万个、跨境电话39.7万个,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预警超6亿人次。同时,网信办曝光了一批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为提高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网信办通报了六种典型案例,多个典型案例涉及仿冒App诈骗,如通过仿冒网络贷款App、仿冒证券App实施诈骗。

其中消除“校园贷”记录诈骗套路成为典型案例,2022年1月,湖北省某市张某某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平台客服,能准确说出张某某个人信息,并表示要帮张某某消除“校园贷”记录,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张某某按照对方要求向多个网贷平台借款,并分别转到对方提供的账户,合计损失6万元。

假冒知名金融平台的网络贷款App也是典型的诈骗套路,2022年2月,江西省某市受害人洪某某下载了一款名为“京东.J.R”的仿冒App,受到“额度高”“利息低”等表述诱导,注册账户并申请贷款。平台谎称其账号异常,需转账到所谓的“银保监会账户”进行验证,洪某某先后多次转账,合计被骗5万元。

同月,河北省某市受害人胡某则被证券类仿冒App诈骗,其看到炒股广告后下载“平安证券”仿冒App进行相关投资操作,开始投入小金额盈利并提现成功,遂加大投资金额,最后提现失败,合计被骗50万元。

此外,“冒充公检法”“做任务领高额返现”“网购退款”类诈骗也是此次被曝光的典型案例。2021年6月,诈骗分子冒充浙江省某市派出所民警,联系郭某称其已涉嫌诈骗被立案,并要求郭某登录仿冒的某公安局官网查看立案信息,将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郭某按照诈骗分子要求转账,合计被骗50余万元。2021年8月,江苏省某市方某某下载了“阿聊”App和“汇龙支付”App,参加所谓的“高额”任务返现活动。平台以连单任务、信誉不足为由让方某某先充钱再重启任务,方某某累计被骗11万元。2021年11月,四川省某市张某某接到谎称某电商的客服电话075xxx384,称张某某购买的尿不湿因质量问题可申请退款。张某某未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按照对方指示进行转账操作,合计被骗7.5万元。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利用App进行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之一,约占整体案发量的六成。其中,网络兼职刷单、快速贷款等诈骗App较多,特别是有一些仿冒各大银行和金融平台的App具有较大迷惑性和欺骗性,广大人民群众需提高防范意识。

上述负责人强调,各类网站平台特别是具有社交属性的相关平台要严格落实企业责任,加强涉诈信息处置,坚决把好第一道关。手机厂商、安全厂商、浏览器厂商等要积极接入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应接尽接、不留死角,织密预警劝阻网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贡献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