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当城管,如何走出个人与时代“人才浪费”悲剧的误区

文/吴其伦

看到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新闻:“北大博士拟录用为城管执法岗”——近日,北京市朝阳区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从名单来看,多数拟录用人员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一位北大博士被拟录用为“城管执法岗”。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很多岗位的招考要求基本都是“乡镇街道基层”岗,学历要求是“本科及以上”,专业要求也较为宽松。然而在全部拟录用的人员中,全都取得了学士、双学士或硕士、博士等学位,学士和双学士在拟录用人员中仅占约1/3,其他均为硕士、博士。总之,要求较松、没有过高学历要求的岗位都挤满了硕士与博士。有网友戏称,“连北大的博士都开始抢城管的饭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但清北出身的高学历博士去城管执法岗,从城管的工作属性来看,高中毕业就应该能够胜任,一个博士,去凑什么热闹啊?这毋庸置疑的一种人才浪费。我一直以为,学以致用,方为实学,学了用不上,其实就是浪费。

一个博士,寒窗苦读十几年,途径小学、中学、大学……在全国浩瀚的人海中崭露头角,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中成长……而到了一切的终点,到了本该释放自己全部长处与能力之时,却落得一个城管执法的岗位,这不是人才浪费是什么呢?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就着本问题发表一下看法。

一、人才浪费的实质与原因是什么?

人才浪费的核心原因是学历内卷贬值与文凭通货膨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规模高等教育的普及致使学历集体升高。

本科生是“供”,社会是“求”,供过于求,于是学历贬值。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仅为9%。但到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数据上涨至15.45%,而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在本科生“遍地”之后,用人单位开始调高招聘专业限制,只收211/985的毕业生、只收硕士……于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就业落实率仅为74.4%。

本科生工作难找,硕士、博士又为寻求安逸,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疫情的摧残之下多数人饱尝拖欠工资、失业等遭遇,这时体制内的工作由于其稳定性开始被越来越对的人追捧,社会出现“全民考公”的“盛况”,于是硕士、博士人才凭借自己更高的学历抢占了一些原本专业限制较低的岗位,致使本科生就业更难、更卷,于是恶性循环。

这一切的源头是经济不景气与社会学历内卷的原因,这是全社会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亟待纠偏

学历内卷的另一大源头就在于用人单位的挑肥拣瘦,给予985、211毕业生择业优先权,他们认为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等于高素质,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在校园中,大家工作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践检验,学历确实是很大的竞争优势,但走向岗位后学历和能力并不完全挂钩,不然为何出现那么多“高学历变态”和“高分低能者”?

很多人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越来越要求专业化,所以学历显得格外重要。这句话是另一个误区,不同的工种并非要求同样的学历,没有超高学历依然可以熟能生巧取得极强的专业性,不然如今中学生50%分流政策的目的又在何处?

我一直以为,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用人单位是时候从“唯学历论”的误区中走出了,不要用学历卡死所有人,要去寻找真正的领域内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轻人应该如何确立理性的就业观?

年轻人在就业前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在一开始便随波逐流,不要在一开始便“被卷”而又不自知,不要为自己的学历而焦虑。

据估算,全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左右,本科学历的含金量虽然不比当年,但依旧超过全国90%以上的人。于是,在自信的前提下便要开始审视自我,即需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优势是什么,理性的就业观要求年轻人万不可辜负自己的努力与国家的培养。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按兴趣与自我匹配程度来选择,毕业后要尽可能使所学专业与所选岗位契合,切忌好高骛远、猛撞南墙;也要切忌庸庸碌碌,迅速躺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社会各方应该怎样做?

1.媒体:各路媒体要散播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忌散播焦虑。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于是大家纷纷走出不同的就业道路,媒体不要误导大众,不要使其向着背离自己初衷与特长的岔路上走去。

2.高校:应加强毕业生人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势,教育学生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绝非躺平。

3.个人:我们都清楚,每个人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发光。社会的普通岗位多于高端岗位,高端人才本该在更高层次之处绽放自己,却有太多人因为高端对口难找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安逸,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年轻人要活出年轻人的勇气与魄力,更不要辜负自己寒窗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苦读,否则这不仅仅是自我付出的丧失,也是国家培养的悲剧,是时候培养起理性的就业观了。

4.国家: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年轻人就业观,引导其走出“躺平”的误区。社会目前处于一个阶段性失衡的状态,高等人才量产,这本是好事,但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即“供需平衡”。如今的中学生分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未来仍需期待国家推出的后续政策。相信对于以上问题,国家一定会给出一个快速且妥善的解决方案,保障才尽其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