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读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
当别人问你这本名著精彩在哪里?你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各种剧情,这算会读文学作品吗?恐怕姑且只能算读,不能算会。
怎么才算会?
看完张秋子老师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才明白,会读文学作品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个人化共鸣的阅读
张秋子是一位大学老师,主教文学。作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他特别在意文学与个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当你问出主角为何有这样的命运时,阅读已经脱离了个人,进入了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中,与个体的联系显得十分微弱。
若是在阅读时,你经由故事内容看到了自己的某一部分,经验也好、感受也罢,那是切实唤起属于个人的记忆,这时候阅读才是属于自己的,紧密的联系才算形成。
毕竟文学最终讨论的是人,人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
通过阅读,你认识到“自我”,让“自我”越来越丰满。现实世界给予你的感受力,在文学阅读加持下愈加敏锐。
越是阅读文学,越能发现难以回答:世界是怎么回事。社会标准,尤其以道德标准最多,它来自于大部分人认可,作家偏要打碎那种常规,将它暴晒在眼前,问你:“社会标准一定是正确的?”
越是阅读文学,越能发现人的复杂性。当社会标准和人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判断更难形成。要不要立即判断成了一道你我面临的选择题。
越是阅读文学,越是理解许多事情不是简单即可判断。推迟判断,是一种选择,基于自我意识延伸的选择,不被群体意识裹挟的选择,拥有属于自我的判断标准。
不由想起上海疫情中,因网络暴力而自杀身亡的那位女士,如果她拥有属于自我的判断标准,是不是就能突破网络群氓的纠缠,继续活下去,看着孩子长大,和家人幸福呢?
真正学会文学阅读,就能让我们面对现实困境时多一份自我判断的力量,去拒绝他人的强加,承担自己的部分。
一切,在于细节
这本书大部分章节都在描述名家创作中对于细节的把控是如何精妙。这种精妙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却是不断打磨日臻完善的过程。
不同作家拥有自己不同的技能,他们的目的都在创造一个与现实相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比现实更荒诞,也可能是现实的直接映照。
故事的观众,循着故事线走,还是若即若离地找寻线头?一切都掌握在作家手里。
纪德认为忠实反映现实的故事是低劣的。他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碎,让那些碎片相互牵扯,某个片段显露又隐去,反反复复直到读者疑惑自己看到是什么故事。
这样的故事魅力在于不断循着线索梳理找寻,完成一出拼图的游戏。游戏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更多的细节,也就迎来一次喝彩:啊哈。
也有作家把细节加诸于事物质感,比如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有着强烈对比的质量:轻与重。不存在的骑士,身着铠甲以此彰显其存在。理应沉重的铠甲,却意外的轻盈,以至于被骑士拍肩的人诧异:那只手很轻。
作家将情绪、思考藏在细节里,让这些点缀成为人物侧写的要素。读者,从细节中发现作家的小心思,最终能与作家跨越时空进行对话。
文学阅读,一切,在于细节。
结语
想与作家对话,最好的契机便是阅读其作品。将作家的巧思从细节中剥离出来,一瓣一瓣揭下来,品尝文心的甘甜。
藉由这份文心,回溯作家想要展现的思考,同现世、现时的关联,以及同个体的关系。这是文学阅读,是普通人能学会的文学阅读。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分享自我成长心得,与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