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睡眠不仅对孩子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促进体格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认知发育及促进体力恢复。婴幼儿期是儿童睡眠昼夜节律及行为习惯发展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睡眠问题高发期。资料显示,我国0~5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高达20%,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年龄睡多久合适?

我们好像都有一个疑问:人到底睡多久才好?有专业机构推荐各年龄段人群的睡眠时间分别是:

0-3 月的新生儿:14~17 小时

4-11 月的婴儿:12~15 小时

1-2 岁的幼儿:11~14 小时

3-5 岁的学龄前儿童:10~13 小时

6-13 岁的学龄儿童:9~11 小时

14-17 岁的青少年:8~10 小时

18-64 岁的成年人:7~9 小时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7~8 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睡眠是怎样的?

孩子的睡眠周期与结构和成人不同,且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点。

对于小婴儿来说入睡后先进入REM睡眠期,20分钟后进入深睡眠出生后1个月时间内,睡眠周期的持续时间为50~60分钟,一个睡眠周期后会醒来吃奶、玩耍;出生后6个月,REM睡眠期比例逐渐下降,安静睡眠比例逐渐增加。

6月龄后逐渐转为从NREM入睡,在NREM睡眠持续80~120分钟后,出现第一次REM睡眠,持续几分后进入下一次NREM睡眠,形成NREM睡眠与REM睡眠的循环周期。平均90分钟出现一次REM睡眠,越接近睡眠后期,REM睡眠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每次可持续10-30分钟。整个睡眠期间,这种NREM-REM睡眠周期反复循环3-5次。

2~6岁时,睡眠结构才接近成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个睡眠误区家长需要了解

给孩子穿很多或盖太厚

春季天气变化多端、忽冷忽热,很多家长怕孩子冷,睡觉时给孩子盖得严严实实,或是穿上较厚的睡衣。

可你们知道吗?有一种常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症状,叫“蒙被综合征”。“蒙被综合征”会引起孩子缺氧、高热、大汗、脱水,严重的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部分家长、尤其是个别老人,宁愿孩子热出汗,也不能让他冷着,可这时候,热比冷更危险!

利用周末补足睡眠

每到周末,有些年纪较大的孩子会趁机“补觉”,日上三竿才起来。这样非但不能神清气爽,反而脑袋昏昏沉沉。

有专家向我们解释道:当睡眠不规则时,人的整个身体就会进入无规则状态,食欲低下、恶心、变得抑郁,或是无法集中精力。

一定不要一整天躺在床上处于昏睡状态,连续15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还可能让人难以入眠。

因此周末不建议蒙头大睡到中午,最好的方式是先和平常一样起床,吃个早餐,再去补个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睡好觉紧闭门窗

事实恰好相反,保持空气的流通才能让孩子睡个好觉!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通风好的房间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更低,这意味着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效率提高和醒来次数减少。

所以应该保证房内空气流通,如果实在觉得冷,那就给窗户留一个小缝儿!

给年纪较小的孩子睡前泡脚

睡前泡脚虽然对大人有益,但却不适合儿童。如果孩子的脚不是很凉,就没必要泡脚。

因为,人体足弓在儿童时期逐渐形成,此时如果经常用热水泡脚,可能会导致孩子足底的韧带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长此以往会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帮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1、建立入睡仪式感

当睡觉的时间到了,家长应把灯光调暗,关闭电子设备,营造一个适宜的入睡环境,因为噪音、灯光和空气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2、帮孩子建立信念:床只能是睡觉的地方

很多家庭的床承担了太多功能,除了睡觉,还是积木台、学习台、蹦蹦床、滑梯等。这样,孩子上了床后就会还想再做点什么,迟迟不肯入睡。所以,床上尽量不要堆放杂物,更不要让孩子在床上玩耍,帮助孩子与床进行“情境训练”——只要一到床上,就会产生“我要安静下来,准备睡觉了”的条件反射,这样更有助于尽快入睡。

3、尽量固定睡眠时间

生物钟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家长尽量给孩子规定好睡觉和起床的时间,让孩子的身体养成规律。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累了才要睡,而是到了时间就必须得睡。比如说决定21:00睡,那20:30就必须得上床,到了床上就不要做跟睡觉无关的事了。

4、坚决执行你的睡眠规则

睡眠规则一旦建立,家长的执行比孩子的遵守更重要。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建立在睡眠充足且质量良好基础之上的,家长要多多留心孩子的睡眠,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好的睡眠习惯,这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益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