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据清华大学消息,著名计算机专家李三立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三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作为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我国的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李三立院士还曾负责研制多台超级计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深超-21C”和“自强3000”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TOP500。

从清华“最小”大学生,到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带头人

李三立院士可以说是清华计算机系最早期的一批系友之一。

1951年,出生于上海的他,以华东地区第9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彼时,清华尚未成立计算机系。

当时,1935年出生的李三立年仅16岁,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考入清华大学时,是当时全校年纪最小的一个大学生。”

到了1952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无线电系。李三立此后也在该系学习、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无线电系负责电真空教研组的孟昭英教授,被李三立院士称为“把我带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带路人”。

1954年,为了培养师资,尚未正式毕业的李三立就被调到了电真空教研组,和其他教师一起学习新技术。

孟昭英教授还给了李三立一个任务,让他负责建立“电子离子器件实验室”。

根据李三立院士回忆,在他公派赴苏联留学之前,这个实验室里接纳了一批从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他系转来的学生做实验,这批学生后来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而李三立本人正式进入计算机领域,要从1956年说起。

当时,我国正在制定“12年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计算机列为4项紧急发展项目之一。

因为这个契机,1956年9月2日,李三立乘上通往莫斯科的列车,前往苏联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做列别杰夫院士研究生。

在此期间,清华自动控制系于1958年正式成立——也就是计算机系的前身。

于是,在1960年李三立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就加入了自动控制系最大的教研组550教研组,并出任教研组副主任。该教研组主攻计算机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李三立出任724任务总负责人。

所谓724任务,是当时旨在为我国尖端国防科技服务的一项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此任务的成果724机,“多次圆满完成十分重要的(国防)任务”,是1970年代中国各大学中用于尖端科研计算的最大规模计算机。

在此之后,李三立还负责完成了102程控计算机

该计算机被用于加工精密仪器部件,在实际应用中让精密加工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使得我国在当时进入到该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在与国外学术界中断了10余年联系后,李三立和唐泽圣、金兰、卢开澄、郑人杰等5人组成了清华计算机系教授代表团,赴美国访问。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21所学校和研究所,搜集了大量教学计划、教材、研究报告,并结识了许多计算机界的学者,特别是华人学者。

这为后来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以及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派遣年轻教师留学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李三立和他的研究生

另外,李三立院士也是国内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技术的倡导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虚拟寄存器结构”。

进入21世纪后,年逾花甲的李三立院士仍活跃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中。其负责研制的“深超-21C”和“自强300”都曾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分别是2003年的第146位,和2004年的第126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清华大学;右为李三立教授,左为马群生教授

李三立院士过往的荣誉还包括,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IEEE中国分部主席(1995/96年)。

R.I.P.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AgOPEdthd5SD8V8nt-UOiQ
[2]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2075/index.html

[3]https://mp.weixin.qq.com/s/q-F0y-_58KgFG00oglwpzQ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