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教育智库 出品

4月30日起,多所成都民办学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通过随机统计注意到,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今年民办学校招生计划人数普遍减少,最高减幅超过60%。

“民办是不是以后就不是主流了”,“是不是要大力去发展公办了”,“民办是不是不行了”……记者注意到,不少家长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纠结:我是否还应该选民办?

我们先给出我们的建议:

第一,对于追求个性化优质教育的家庭而言,民办学校依然值得选择;

第二,在民办教育行业迎来大浪淘沙的背景下,优选口碑优质的民办学校。

接下来,我们来说为什么。

“减”声一片

最高降幅超60%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随机统计了15所成都热门民办初中,数据显示,规模明确缩减的有10所,仅有1所招生规模增加,另有1所学校的规模无变化。还有部分学校今年仅公布招生简章,但是并没有公布具体人数,无法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随机统计的15所民办初中招生计划人数

制图 红星教育智库

其中,10所学校招生规模的缩减情况具体如下:成都市郫都区天立学校缩减了27个名额,成都市温江区王府外国语学校缩减了30个名额,成都市郫都区华爱学校缩减了33个名额,成都市新都区狄邦肯思学校缩减了50个招生名额,成都市金牛区协同外语学校缩减了50个名额,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缩减了100个名额,成都市郫都区绵实外国语学校缩减了115个名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缩减了143个名额,成都市新都区新川外国语学校缩减了180个名额,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缩减了400个名额。共计缩减 1128个名额。

招生规模缩增长了的只有1所学校。成都市郫都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从去年254人增加到270人,共计增加16个名额。

招生规模不变的也只有1所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今年和去年招生人数一致,均为450人。

当然,这只是随机抽取的样本数据,并非今年成都小升初的绝对全貌,但是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民办学校招生规模在缩减。

为什么要减?

规范办学,倒逼质量

很多家长都在问:为什么要缩减名额呢?

这里,首先需要讲一讲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如果按照1992年第一所民办学校——光亚学校在成都开学算起,民办教育到今年,正好历经了30年发展。

30年里,涌现出了大量的优质民办教育品牌,在为万千家庭提供优质教育的同时,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补充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行业乱象。例如早些年的升学“小考”、掐尖、盲目扩张、资本介入等等。“民办学校都忙着去做大做强做上市,但恰恰忽略了如何做精做细”。

因此,家长们还需要知道的一个政策背景,要进民办学校,孩子得参加书面考试选拔或者面谈,民办学校也借此筛选了一大批“苗子”,自然也就更能快速出成绩。

但是,从2020年开始,义务段民办学校均是以摇号方式入学,这一年也被称之为“义务段民办学校摇号元年”。对于民办学校而言,这一新政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掐掉了民办学校的生源优势

另一条值得注意的政策,是从今年开始,更加明确了民办学校招生范围,“不得在成都市外招生”。这也被认为是砍断民办学校“掐尖”渠道的方法之一。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些年,部分民办学校不但在本市“掐尖”,甚至前往地市州“掐尖”好苗子。这对区域之间的教育平衡生态,显然是有负面影响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政策,是从今年开始,部分区(市)县宣布,民办学校如果没招满,可以补录,但如果连补录都还没招满,则不再招生。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对于优质民办学校来说,几乎不受影响,但对办学质量不佳、口碑不佳的民办学校来说,这一条影响深远。“以前有些学校可以混日子,即使招不满,等着补录总还是可以招到学生,但现在如果补录环节家长都还不买账,那学校就不能再招生了。”

家长该怎么选学校

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规划和需求

首先,在认知上,要客观看待公办和民办的区别,更没有必要片面看待民办学校招生规模的缩减。

换句话说,民办学校招生规模的缩减,并非意味着民办教育将呈现出颓势,反而在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整个民办教育必将迎来优胜劣汰的局面,这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趋势已经很清晰——优质民办学校会越来越好,而部分质量不佳的民办学校必然会被淘汰。

其次,在考察学校之前,家长要想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估,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长处、弱点、性格特征等;二是思考家庭对孩子未来发展有没有较为长远的教育规划,什么样的学校与自己的规划或设想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家长心中要有学校的雏形画像,然后再根据孩子特点和教育规划去缩小范围,锁定部分目标学校进行考察,避免盲目性和人云亦云。考察学校的过程就是寻找的过程,帮孩子寻找一个适合发展的学校,给家长自己寻找一个教育合作伙伴。

在具体维度上,我们建议家长从这些维度来考察一所学校。

第一,看匹配度。

家长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与家庭规划相符,是否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契合,契合度越高,家校合力的效果越好;

第二,看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是课程有效开展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校师生比,教师平均年龄、学历、职称教龄、教改科研及师培进修、骨干教师的辐射力等情况,来判断一所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和对学生个别关注的可能性。

第三,看口碑。

所谓口碑,也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风、在读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毕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热爱度等等。当然,也包括学校在行业内、在媒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校效应。毕竟,能在教育或教学等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校必然是行业的领头兵,先进理念的践行者或者是成熟管理的典范,它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见识和一般学校不能企及的平台,帮孩子开拓眼界。

“当我们一一梳理好了要点,心中有了一把尺子后,剩下的就是实地到学校多感官、多角度去体会、感受,然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