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面介绍了近体诗语法中的两种常见现象:词的活用(变性)、倒装法。今天继续,说一下另一个常见的语法现象:省略法。
与词的活用与倒装法一样,省略法在散文中也常见,但是近体诗的省略更普遍,王力先生总结出了11种省略的方式。
1、省略姓名
因为篇幅以及格律的原因,姓名的省略在诗中变化更多。例如:
鲁连功未报,
鲁连,指鲁仲连。这句诗出自王维的《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南陌去悠悠,东郊不少留。
同怀扇枕恋,独念倚门愁。
路绕天山雪,家临海树秋。
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洲。
可以看出,这句诗在尾联,因为篇幅的问题,所以简化成了两个字。
又如司马相如,在李商隐《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中 ,简化为:马相如,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
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省略方式, 类似于用典。如果古人没有用过的省略姓名,我们作诗尽量不要去创新。
2、省略“于”字
这种省略方式非常多,往往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或者地点。例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散文的表达方式为: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诗的特点就是,前置后置都可以,这两句诗也可以写作: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只是因为押韵的问题,所以将谓语(照、流)后置了。
其他的句式如:
日出(于)寒山外,江流(于)宿雾中。
3、省略“则”字
复杂句讲到1-4结构时,王力先生举过两个诗例:
赏---应歌杕杜,归---及荐樱桃。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前两句,第1个字的后面,省略了一个“则”字。
赏--则--应歌杕杜,归--则--及荐樱桃。
后两句,第1字前省略了动词,第1字后省略了一个“则”字。
(见)青--则--惜峰峦过,(见)黄--则--知橘柚来。
4、省略“而”字
而是连词,连接前后,有转折、承接、递进、并列等关系。但是在诗句中,特别是近体诗句中,一般不用“而”字,大多被省略掉了。
在第3字后面省略,例如:
南山晴(而)有雪,东陌霁(而)无尘。
菱蔓弱(而)难定,杨花轻(而)易飞。
在第4字后面省略,如:
寻觅诗章(而)在,思量岁月(而)惊。
5、省略“是”字
很多表示判断的诗句,省略了是字。上下两句都省略,例如:
今日(是)江南老,他时(是)渭北童。
上下两句,只有一句省略是字,例如:
伊昔(饮)黄花酒,而今(是)白发翁。
上联省略谓语:饮,下联省略谓语:是。
这种句式因为省略了谓语,所以被归类为不完全句。
6、省略“有 ”字
这种局势也是没有谓语动词的不完全句,省略了“有”字,例如:
故国(有)风云气,高堂(有)战伐尘。
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
7、省略普通动词
散文句法中,除了判断句外,一般句式中不会用副词代替谓语使用,或者说,副词后面不会省略动词。而诗句中常见,例如:
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
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
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
中间省略的动词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同小异,并不影响读者对于整句诗的理解。
结束语
省略法,王力先生总结了11种,今天介绍前6种。
其中5、6、7种类似,都是省略了谓语动词。主要区别是第7种,句中有副词起到了谓语的作用。
诗句的省略法,有的和散文省略法类似,有的则是诗句独有的特色。
@老街味道
律诗的倒装法主要有5种,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