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
基于自建的封闭语料库的研究
张莹 著
2024年9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408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采用条件概率的统计方法,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情况。数据表明,条件句句法上的一些常用表现形式,比如连词、时间词、否定成分、反问形式、代词等,在推动反事实解读的能力方面有强弱之分,是一个连续统。同时,本书简要探讨了汉语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机制,其中时间性、情感性、使用频率、量性、人称等因素有重要作用。
条件句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人们对它的关注集中在句法形式上,主要观察和描写条件句作为从属成分所使用的种种句法手段。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以后,条件句的语用功能得到重视,条件句具有话题属性就是功能语法得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使得与条件有关的一系列篇章语用原则的句法表现得以揭示。张莹的这项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推进,她的关注点聚焦于现代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问题,其中尤为关注条件句各要素的反事实能力。这是语法研究发展到系统地把逻辑语义和语用研究结合起来的反映。
在张莹攻读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期间,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术团队对汉语的事实性问题做了多方面的研讨,这给张莹的条件句事实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滋养。经过对大量语法事实的观察、梳理和品味,她得出的认识是,汉语条件句不仅是汉语语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手段,更是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她注意到,学者们普遍认为汉语条件句缺乏语法化的违实标记,其事实性解读主要依赖于语用因素。然而,如何系统地分析条件句的反事实能力,仍然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张莹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细致的实证分析和新的统计方法,揭示了现代汉语条件句事实性的连续统性质。
为了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一个可靠的范围,张莹自建了一个封闭的语料库。她根据对语言事实的全面观察,将影响条件句事实性的因素分为“连接词”和“特征成分”两个层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出发点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证明,汉语条件句的反事实能力呈现为一个有强弱差异的连续统,而非事实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的二元对立。对这两个层面的分析,不仅揭示了不同连接词和特征成分的反事实能力,还解释了它们在条件句中的反事实原因。研究中引入的逻辑合取运算,有助于显示各影响因素对条件句反事实意义的促进作用,增强了描述基础上的理论解释力。
这项研究中有新意的探讨还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强度与反事实性。数据表明,条件句的情感强度与其反事实解读有密切关系。在小说文本中,情感越强烈,条件句越倾向于反事实解读。其中“强情感”有两种使用语境和功能:一是感叹,对已然现实的命题表达遗憾或庆幸之情,该功能中条件句是反事实意义的;二是把强情感作为强化语力的手段,以影响听话人,该功能中条件句前件的事实性并不确定,是非事实意义的。
(2)否定性特征成分的影响。分析显示,不同的否定词对条件句的事实性有不同影响。“不是”在反事实表达中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而“没有”次之,“不”甚至减弱了条件句的反事实能力。
(3)“即使、纵然”类让步条件句的显著语义特征是极端语义,极端语义的本质是概率问题,条件句表示的命题实现概率越小,语义越极端。在量级命题形成的对比序列中,由最小概率事件的实现情况可推知其他隐含命题的结果。当命题内容与“真实性”脱节时,句子获得反事实意义。
(4)人称代词的作用。人称代词的使用对条件句的事实性有重要影响,第一人称的使用更容易导致反事实的解读,而第二人称则倾向于非事实意义。
鉴于以上事实和观点,我觉得张莹的著作《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基于自建的封闭语料库的研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研究成果。当然,这项研究并未做到完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除了书稿结语中谈到的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的研究方向外,我觉得,理论思考还应进一步增强,在突破西方语法以时制为基础的观念之后,对汉语条件句的本质特征还可以更进一步挖掘,与相关问题的关联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张莹2018年自复旦大学中文系以优异成绩完成硕士学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她先后修学了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专题、语言学名著选读、汉语语法学等专业课程,不仅打下了汉语语言学的扎实理论基础,而且得到了语言调查和语言分析方法的全面训练。张莹给我印象最深的特点是,思想敏锐、学习勤勉、热心学术。在认真修习专业课程、广泛阅读专业书籍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这些历练使她获得了开阔的学术眼界,具备了独立研究能力。在学术研究上,她侧重于语言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跟踪前沿理论、思考实际问题,对汉语中的感叹范畴、条件句式、事实性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祝愿张莹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也期待她的研究成果能为更多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与帮助。
作者: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 )
绪 论
第一章 前人研究
第一节 反事实思维的心理学实验
第二节 反事实条件句的影响要素
第三节 各影响要素的反事实能力
第二章 事实性的含义及条件句的研究范围
第一节 “事实性”的本质及条件句的事实性
第二节 条件句的研究范围
第三节 条件句的特殊用法
第三章 条件连接词的使用情况
第一节 连接词的使用频次和反事实表现
第二节 连接词的反事实比例和性质分类
第三节 科技公文类文本中连接词的反事实表现
第四章 条件连接词的反事实机制
第一节 反事实形式:“要不是”
第二节 反事实形式:“早知道”
第三节 非事实形式:“只要、万一、一旦、只有”
第四节 让步条件句连接词:“即使、就是、纵然、就算、哪怕、纵使”
第五章 否定特征成分“不是前件”“没有前件”“不前件”
第一节 “不是前件”的反事实表现
第二节 “没有前件”的反事实表现
第三节 “不前件”的反事实表现
第四节 否定特征成分的反事实能力差异及机制
第六章 特征成分“时间词”
第一节 时间指示词
第二节 时间副词“早”
第七章 特征成分“情感强化形式”
第一节 就好了/该多好/多好啊/多么好后件
第二节 了2后件
第三节 反问形式后件
第四节 真/真的前件
第五节 的话前件
第八章 特征成分“代词”
第一节 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前件”
第二节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您前件”
第三节 第三人称前件
第四节 指示代词“这×”
第五节 代词的反事实能力差异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张莹,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发表的重要论文有《“什么”感叹句的“意外”本质及否定倾向——兼论“语用否定”的层级类型与制约因素》《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与非事实条件句》《再论感叹的定义与性质》等。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汉语条件句事实性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等。
编辑:佟 譞
审校:杜文婕
转载自公众号“人文万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