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xi)卣方卣的主要纹饰为兽面纹,龙纹、凤鸟纹也有出现。提梁两侧装饰兽首,提梁处也装饰龙纹。整器四周均有扉棱,十分庄重。方卣,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名器。方卣的盖内和器底各铸铭文十五字,记录王赏赐了小臣,于是小臣铸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小臣是商代的官名,为君王近臣,掌传达王命之职,也可参与辅政,地位颇尊。由此推测,这件方卣的主人名。河南安阳殷墟商墓曾出土过一件刻有小臣铭文的石簋,墓葬时代推定为商末帝乙时期,方卣的时代也应该就在此时。

卣名曰有

中国古代青铜卣一览

Csy_Sean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鸣谢SeanRecord公众号特别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摄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摄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摄于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古萃今承——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十五周年特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摄于深圳博物馆#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特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摄于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摄于安徽博物院#安徽古代文明史#展厅

1、基本信息

名称:小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单位:上海博物馆

(2)

名称:戉(音月)箙(音符)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单位:上海博物馆

(3)

名称:“癸(音轨)冉”提梁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信息:1963年宁乡炭河里出土

名称:父辛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5)

名称:史伐卣

年代:西周

收藏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出土信息:1955年辽宁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长沟窖藏出土

(6)

名称:公卣

年代:西周

收藏单位:安徽博物院

出土信息:1965年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弈棋三号墓出土。

2、官方解说

整器端庄厚重, 花纹虽未饰当时流行的云雷纹作地纹,但由于上下纹样分布与搭配有序,且用高浮雕的装饰方法,使整体装饰既简朴粗放,又不失神秘庄重。小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小臣xi方卣侧视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透过提梁看方卣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器腹部兽面纹,其上方有一对凤鸟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 颈部有一对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提梁初的兽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 提梁处饰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 盖顶及盖钮的倒置兽面纹

(2)

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凤鸟纹。与一般卣不同的是,此器设纵向龙纹提梁,两端龙首装饰。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 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 龙首纵向提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 龙纹与凤鸟纹装饰

(3)

酒器。椭圆形,子母口,鼓腹,圈足,盖顶和器身饰四道扉棱。器身装有提梁。盖面上饰两组卷云状角兽面纹,盖缘上饰蕉叶纹,颈部饰八条夔纹,器腹饰两组卷云状角、脚爪夸张、尾下卷的兽面纹,两侧有倒立夔纹。圈足饰夔纹。盖、底内有“癸冉”二字铭文。出土时卣内有玉珠、玉管等1100余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 巨大兽面,夸张的双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 器底处凤鸟纹

父辛卣的肩部两侧设置有两个半环耳,两耳套接提梁两端的圆环。这种提梁的套接方式出现在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公元前21世纪-前13世纪),而流行于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这里的提梁、器身也采用分铸法制成,先浇铸带有半环耳的器身,再通过“套铸”技术补完提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8 颈部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 足部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0 盖顶龙纹及瓜棱状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1 两端兽首提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2 提梁处龙纹

(5)

史伐卣提梁两端饰牛首,盖上有矩形捉手及角状突起。盖与口沿下均饰纹饰一周,以雷纹衬地,上浅浮雕夔纹,上下各界以连珠纹,提梁上饰并列蝉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3 盖顶夔纹及连珠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4 牛首提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5 颈部夔纹及连珠纹

(6)

卣体呈垂腹状。盖冠两侧有犄角,做喇叭状盖握。提梁两端做兽首。器身以云雷纹为地纹,盖及腹部均饰以垂冠交缠的凤鸟纹,凤鸟顾首而立,整体略凸出于器表。颈部饰以顾首龙纹,其间以兽面为隔断。提梁以蝉纹为主体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6 器腹部凤鸟纹垂冠相交,颈部饰回首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7 盖顶有类似纹样,两侧兽首提梁

3、相关背景

卣(音有),是一种盛酒器,与其他青铜器的区分在于盖子和提梁,且形体与铜壶也有一定区别。主要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时期。商代铜卣多呈现扁圆体,少数存在圆体卣、筒形卣和方卣。本期的六件铜卣,有四件来自商代晚期,两件来自西周时期。

第一件小臣

第二件戉箙卣,也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器物。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提梁放置的位置与常见的铜卣有异。常见的铜卣,器腹部呈现主体纹饰,而提梁则放置两侧,为横向;而戉箙卣则反其道而行,提梁纵向放置,较为特殊少见。

第三件“癸冉”提梁卣,是宁乡炭河里出土的一件器物。这里是一个南方商周青铜器出土的主要地区,且多出现重器。其铭文中“冉”字指代的是冉氏,这是一个商代中原地区势力强大的族氏,而“冉”氏族徽多见于商周青铜器。商周时期“冉”族活动地域较为广泛,“冉”族之器出土地点见于河南的安阳、洛阳,以及陕西长安、宝鸡和凤翔。考古资料表明,“冉”族与商王室曾有婚姻关系,双方关系相当密切。

第四件父辛卣,体现的主要其铸造工艺。父辛卣的提梁与器身皆采用分铸法制成,通过套铸技术铸成提梁。它是鼎盛期分铸法的代表作品。而它出现在深圳博物馆#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特展,则为我们提供了五个欣赏理解青铜器的角度:形(造型艺术)花(纹饰艺术)铭(铭文书法)工(铸造工艺)皮(腐蚀机理)

第五件史伐卣,出土于辽宁喀左窖藏,这也是一处十分著名的青铜器出土地点。史伐卣盖及器内腹部铸有相同铭文:“史伐佐父壬尊彝”,其中官职父壬伐的父亲。殷人有以干支为名的习俗,因此这应该是殷遗民所铸之器。而这件史伐卣,就是担任官职“史”的“伐”为纪念自己父亲“壬”而铸造的礼器。

第六件公卣,为铸造者名字。盖及底部内壁上有“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十字铭文。公卣造型规整,纹饰绚丽华美,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风格。而对比同个墓葬出土的其他吴越青铜器,风格差异明显。而其装饰凤鸟纹之精美,垂冠相交的造型,在同时期青铜器中也十分罕见。

卣作为一种盛酒的礼器,在饮酒成风的商代非常常见。而周人吸取殷商灭国的教训,以酒为戒,卣也随之数量减少。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鸣谢SeanRecord公众号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