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响应政府非必要不出昆明的陈氏太极习练者和爱好者在昆明西华公园镕诚书院掀起一股陈氏太极拳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期四天的“五一假期特训班”由太极宗师陈正雷先生的入室弟子周国刚先生主讲,本次培训重点讲解陈氏太极拳正确架势与缠丝及呼吸的有机结合,旨在帮助学员深入理解太极拳,提高演练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国刚先生传播陈氏太极拳二十余载,弟子遍布全国及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弟子在国际及国家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得多枚奖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家沟陈正雷太极拳馆昆明分馆于2014年5月6日开馆,周国刚现任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馆长,加上前期筹备时间,入滇传拳已经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氏太极拳,清初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被陈王廷创建,由于其原理是以太极、阴阳、八卦等为基础得名太极拳,其后人不断优化改进,并向外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氏太极拳尤其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位都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若遇劲敌,则内劲可猝然发出,制敌于转瞬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焦作市文化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陈氏太极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渊源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和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明代军事武术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旁参《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术,融合太极哲理于攻防技法,创编出今称陈氏太极拳老架拳法。

陈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年)时,陈长兴在老架基础上精简为一路和二路(炮捶)。

大约在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六传弟子陈有本(1780一1858年),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也称小架。其弟子陈清萍(1795一1868年),又在小架基础上,创编成“赵堡架”。

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陈氏第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祖父陈有恒,祖叔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该书引证经络学说,阐述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陈发科(1887—1957年),将陈氏太极拳带出陈家沟,传向全国。陈发科晚年定式了八十一式一路和七十一式炮捶。

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回陈家沟,广泛传播陈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