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才更有意思!

另类视角解读历史

这里有太多你不知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部讲述历史、解析历史故事的作品。书中的文章根据读者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以及民间传语,将这些总结起来讲述,比如为什么康熙自称历代皇帝中最懂科学?”铁路给清朝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大唐出降臣,两宋出忠臣”?

《历史的暗线》这本书开辟全新视角,参考大量古籍史书、学术研究,贯穿不同朝代,讲述那些经常被忽视却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细节,从朝代的更迭、人文生活变化、自然生态变迁、历史常识介绍等各方面满足人们对历史的猎奇心理,文风幽默、文笔流畅,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可读性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末年:一个大帝国说没就没

汉元帝刘奭即位前,正逢昭宣中兴,大汉帝国本是一片繁荣。

刘奭的父亲汉宣帝刘询来自市井,深知民间疾苦,深恨贪官污吏。他在位时,严明执法,大力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地主。当时尚为太子的刘奭天生一副好心肠,反对父亲的严刑峻法。有一次,他对其父进言:“陛下任用酷吏,刑罚太重,应该多重用儒生啊!”

汉宣帝听完这番话,十分不满,正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礼法并用的,怎么能像周朝那样,单纯用仁德呢?” 随后又说,腐儒不合时宜,动不动就厚古薄今,只知道忽悠人,怎么能重用?刘奭惹得他爹动怒,只好悻悻然退下。他走后,汉宣帝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不幸言中,西汉王朝正是从柔仁好儒、优柔寡断的汉元帝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汉宣帝之后,元、成、哀、平四帝在位时,上至朝堂,下至民间,日渐萎靡不振。汉元帝时,西汉社会已经危机重重,朝中外戚、士大夫、宦官互相倾轧。汉元帝不亲政事,朝政日益混乱。刚正不阿的帝师萧望之被诬告下狱,悲愤自杀,奸佞宠臣石显却被“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气焰熏天。当时,农民常受当地官吏无端勒索,尽管有政府赐给的土地,也无力耕作,不得不贱卖从商。无数穷困潦倒的百姓走投无路,改当“盗贼”。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西汉末年正是中国历史气候,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一个阶段。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天灾频发,常见的有旱、涝、蝗、瘟疫等。

有一天,大学者京房问汉元帝,当今是治世还是乱世?汉元帝倒有几分自知之明,无奈地承认现在依然是乱世。为此,汉元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和危机,包括减免赋税、乐府减员、罢盐铁官、常平仓,等等。他甚至大胆地打破惯例,削减宗庙。这在当时看来,可是冒犯祖宗、无视神明的举动。但这些举措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大汉,危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史籍,我们不难看出,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下老百姓的恐慌与焦虑。汉成帝建始三年(前 30 年)七月,正值关中地区雨季。一天,一则“闹洪水”的传言迅速成为长安城的“头条新闻”。消息传来,不知真假,京城上下一时舆论哗然。百姓以为即将大水漫城,“奔走相蹂躏,

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吊诡的是,当时居住在长安城外的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居然为了避难,擅自从宫城横门溜进来。她一路跑到了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未央宫。未央宫是西汉诸帝日常起居与办公理政之所,如此重要的地方出现闯入者。宫门守卫一开始居然毫无察觉,可见朝中安逸懈怠的状态。长安动乱的消息很快传到汉成帝耳中,他紧急召集大臣们议事。

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建议宫中太后、皇上及嫔妃先乘船避难,京中官吏则迅速组织民众,到长安城的高地躲洪水。众臣都顾着拍王凤马屁。左将军王商坐不住了,只有他针对这则消息提出疑问:“自古以来,就算是无道之国,洪水也不能随便淹没城墙。何况现在是太平盛世,‘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怎可能会有大水一日之间汹涌而至?这一定是谣言,贸然让民众避难,只会让他们更恐慌。”过一阵子,长安城稍微安定。宫中派人询问情况,才知道果然是讹言。偌大的长安城,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乌龙,其中一个缘由是当时灾害不断,国家无力应付。民众对政府防洪能力失去信心,一听说天灾降临,自然是保命要紧。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