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微博问答:

论康德之认识论——信仰超越理性

jjz_zjj,2021-12-01 09:51提问:

康德…,所以给信仰留下空间?“意谓着信仰是人类除理性外,最后(仅存)的认知世界的途径?且更难把握?

何新老家伙,2021-12-07 04:46回答:

【何新论康德之认识论】信仰超越理性

答:你的问题不好回答。我研究康德已经多年,但是我不认为他的思想已经被人们理解。以下所谈就是属于我个人心得的若干新知。

康德哲学博大精深。康德的认识论是西方弗·培根、休谟及洛克以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系统总结。

我对康德认识论的研究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学说包括五个方面:

1、感性认知论

2、理智认知论

3、理性辩证认知论(以上见于《纯粹理性批判》)

4、直觉判断力认知论(《判断力批判》)

5、信仰及超理性(宗教观念)康德哲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认识工具。

他指出,作为主体,人对世界的第一关系是感知——通过感觉器官的感受而得到感知。感知的前提是时空关系的先验存在。各种分离的感受统一于时空结构。【不知道康德是否研究过佛学。但是有意思的是,佛学有五根、五蕴和五识的学说,研究人的感知功能。五根即人之五种器官:眼耳鼻舌身,五蕴即通过感官获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类客观现象,五识即通过眼耳鼻舌身对五蕴获得的五种主观知觉。】

人通过感性、感知获得的知识,只是知道现象世界的存在,并不能认知世界,不能知道世界为何如此存在。感性认知的升级是知性(智力)。知性是以符号为工具的认知方式。感觉留存心中成为意象,印象和记忆。记忆被表记为记号,从而符号化,于是名称——语词、观念和概念形成。现实的感性世界通过符号化变成语言符号记述的符号抽象世界。【佛学认为,眼、耳、鼻、舌、身、“意”,进为第六识——“法”识,即色声香味触法。】

但是,“知性”获得的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表述和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断变化的。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须进一步把“知性”获得的各种观念(符号)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通过符号的推导和组合而形成普遍性判断,康德认为,这种普遍性判断是为客观世界立法。【理性为客体立法。例如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光速不变定律等等。】

把知性的概念和判断,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化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建立纯粹的符号语言系统,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表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主体、宇宙客体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超越“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本体自在之物。”康德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超越感性的感知,超越知性对感性知识的归纳,是脱离经验检证而直接演绎的符号推理。这种推理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超越感性和“知性”,在这种推理中,形成互相反对的悖论是必然的。理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理性中的必然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列举了形而上学的四组悖论。(“二律背反”)。因此,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空洞的,最高的本体“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工具不可思议的,是不可知的。因此,在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所以康德说:“我发现必须限制知识,以便给信仰保留空间。”【佛学认为,在法识别之上,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别,还有如来识。如来识就是信仰。】

(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