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没有哪一种制度比分封制更有争议?而分封制之所以有争议,就在于它的一个弊端: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历朝历代的皇帝,为解决这一弊端煞费苦心,却束手无策。连汉武帝的智囊主父偃提出的千古奇谋“推思令”,也被后世证明“极不实用”而被抛弃。不过,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皇帝后,却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

一、分封制的弊端二千年难解

中国分封制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开始了,西周时成为定制。但分封制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它的弊端就显露出来,那就是太有利于地方势力做大做强,从而威胁到中央。比如西周分封制崩溃后,陷入春秋、战国五百年分裂期;西汉实行“郡囯并行制”,招致“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同姓王引发“八王之乱”……

针对分封制的弊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苦思克服之道,可是从汉至唐,从唐至宋、元,都未找到合适的办法。当然,许多人推崇西汉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因为“推恩令”解决了困扰西汉统治者数十年的“七国之乱”,算是一个成功的方法。甚至被后人当作千古奇谋。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推恩令”实用性相当差,它是以消灭分封制的优点来化解分封制的弊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父偃)

分封制的优点是“众星捧月,拱卫王室”,具体地说,中国绝大多数朝代实行分封制,都是将皇帝的兄弟子侄分封到边境地带,驻守边疆,阻止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央。既如此,则地方诸侯必须要有一定实力,才能拱卫中央。可是“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方式,将诸侯们的实力无限分解,甚至于无。这样的地方诸侯,连自保都难,还有什么能力保护中央呢?

所以说,“推恩令”并不能与分封制并行,两者是排斥的。除非是分封制到了晚期,皇帝再也不需要同姓诸侯们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了,才可以祭出“推恩令”蚕食分封制。可是到此时又会出现一对要命的矛盾:中央要巩固,必须迅速瓦解已分封的地方诸侯,而“推恩令”是个慢性子,它要花几代人、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起作用,做不到一个“快”字。

一句话,“推恩令”太不实用了,这便是汉以后历朝历代抛弃“推恩令”的原因。换言之,从西周到元朝,二千多年间,皇帝们始终没找到真正能克服分封制弊端的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朱元璋找到完善分封制的方法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定都南京,当时,北部边境的北元蒙古政权势力仍然强大。为了加强边防,朱元璋在北部、西部、中部、南部分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鉴于分封制弊端明显,朱元璋对传统的分封制作了一些改进。

我国传统的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民都分封给诸侯,让诸侯形成独立王国,在自己辖区内拥有军权、行政权、财权等各项大权。这样的分封,太容易让诸侯做大做强,从而威胁到中央了。

据《明史》记载,明朝的分封制有3大特点: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意思是说,明朝的藩王们在他们驻守的地方只拥有军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封地和人民。换言之,是剥去了行政权、财权,只留下军权。这样的改革非常聪明,它突出了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却削弱了他们的整体实力;突出军事实力有利于抵御边境异族的进攻,削弱整体实力是为了防止他们威胁到中央。通俗点讲,是让地方诸侯变成一介武夫,专一练兵、练武,一旦有战事发生,需要经济上、人事上的支持时,则当地行省及中央都可以大力支援。战事结束,支援也便结束。诸侯们都没有威胁中央的综合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与他的农民出身有关。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无背景、无势力、无社会关系,非常单纯。在单纯的背景之下,没有其他利害关系的牵绊,就能做出比较彻底的改革。朱元璋的儿子们背景也单纯,他们富贵几何,完全靠父亲赐予,当然只能服服贴贴的听从。而明朝之前,如晋、隋、唐这样的贵族社会,由于贵族们本身势力强大,又通过联姻等方式织就了密如蛛丝的社会关系网,若想如朱元璋这般进行改革,阻力就太大了。说不定你还没拿掉他们的财权和行政权,他们便群起谋反了。

那么,西汉建立者刘邦也是农民出身,为什么不能在分封同姓王时剥夺他们的行政权与财权呢?那是因为汉初事实上存在着异姓王群体,且这些异姓王都以囯家实体形式存在着,刘邦分封同姓王是为了对付异姓王,当然只能让同姓王三权归于一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

三、建文帝的失败,不能证明朱元璋的改革没有用

有人说,如果朱元璋的改革是成功的,为什么在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靖难之役”,他扶植的建文帝还是丢了皇位?而夺走皇位的正好是藩王之一的朱棣,这不正好说明朱元璋的改革是失败的吗?

事情可不能这么看。第一、建文帝怀疑朱棣有反心,就该只对付朱棣一人,可他却针对全体藩王,造成藩王们抱团取暖,联合对敌,人为增加了难度。第二、建文帝与朱棣翻脸后就该痛下杀手,可他居然大发慈悲之心,下令“毋伤吾叔”,让朱棣屡次逃脱,可以卷土重来。结果是朱棣反败为胜,攻入南京,朱棣入南京后可没有心慈手软,他痛下杀手,诛方孝儒十族,囚建文帝2岁儿子53年,建文帝也不知所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帝)

好的方案确定之后,还要看执行者如何执行;好的战略形成后,也要看战术得不得力。这就像地图告诉你,沿京广线向北可到北京,结果你中途下车迷了路,又上错车到了南京。怪谁?

建文帝显然是个蹩脚的执行者,他的执行上的错误,不能否定朱元璋整体方案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