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五届(唐山)园林博览会位于唐山市开平区,总占地面积2.18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煤矿开采后的废弃地,违建厂房聚集、建筑垃圾堆积、地质地貌复杂,横亘于市中心区与开平区之间,阻碍着城市发展。2018年起,我们协助当地政府,通过土地复合利用和生态就地修复的方式,成功营造了近自然的山水基底,构建了稳定的内部生态循环体系。2019年底到2021年的园博会建设中,我们继续推动一系列低碳绿色示范工程落地,呈现一届园博盛会的同时,为市民打造了城市东北区域最大的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增进了人民福祉,是正和生态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运用于城市双修的落地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原址情况

生态修复,山水基底营造

生态修复,山水基底营造

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内涵是运用科学技术重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并利用自然的力量作为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其工作思路首先消除威胁以保证生态安全,再修复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兼顾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依据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选择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决途径运用于生态系统恢复。

根据项目原址的立地条件,基于NbS的解决途径,唐山园博园的生态修复工作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通过科学严谨的现场踏勘和地质勘探,保障生态修复开展的安全基础,再利用生态技术构建山水地形,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关联的生态循环体系,最终通过植被群落恢复,实现生物生境的重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修复技术路线示意图

1. 掇山理水,就地修复

项目原址存在大量采空区、未探明的作业竖井、塌陷区、地震断裂带,建设风险极大。针对基址复杂的立地条件,规划设计之初,借助多家权威设计咨询机构的力量,联合对区域浅层采空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勘测排查,对潜在危险性进行了缜密的分析研究,最终明确了煤矿浅层采空区、钒土矿浅层采空区、活动地震断裂带、采动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特征,并形成详细勘察报告及采空区场地适宜建设分区条件图,成为规划布局和生态修复的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地质安全性勘察报告

在明确采空区立地条件的基础上,以岩土工程技术,对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进行试验测定,确定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利用230万方现状建筑垃圾和无害堆料就地消纳,作为堆山的土坯,节约了建筑垃圾外运和建设材料成本。运用就地修复技术和传统掇山造园技艺相结合,堆筑模拟自然的山体脉络,与园外现状山体衔接,完善城市生态廊道,实现安全性与景观性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水脉络平面布局

2. 水系连通,海绵体系

整合疏浚原址9公顷现状采煤塌陷区和坑塘湿地,避开地震断裂带、矾士矿采空区进行湖体湿地连通建设。营造湖体水系总面积275亩,其中主湖面积150亩,其他水系125亩。水系连通采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地上以蜿蜒小溪连通湖面水体,地下以管线连通,形成由北向南、由高到低贯穿全园的连通水系,采用人工湿地技术构建自净化、自维持的水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部湿地区建成实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园林区连通水系建成实景

在水系设计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手段,分区消纳雨水,基本实现雨水不外排。基于GIS对项目区域内进行汇水分区模拟,划分汇水分区,对各汇水区产流量和海绵设施进行精细控制,场地内总产流量为17.0万m3,海绵设施调蓄量17.9万m3,满足场地内85%径流雨量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水消纳旱溪

3. 恢复植被生境营造

通过土壤取样检测分析,土壤质量基本符合国家绿化种植土标准。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区域,通过生物改良措施例如种植绿肥植物(紫云英、苜蓿、 田菁、草木樨、柽麻等)提高土壤肥力。

科学布局种植空间,骨干植物选择净化能力强,同时具有良好涵养水源、稳固土壤功能的乡土植物品种,构建华北地区常见的树木种群,形成生态稳定自然的林相结构。路缘及林缘利用多年生、雨养型花卉地被作为基底,营造低维护、自维持的稳定植被群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维护、自维持的林缘植被群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生雨养型地被花卉

水系周边采用“水生+湿生+岸边陆生”植被种植模式,结合生态工法搭配浮水、挺水、沉水植被配构建弹性的水陆交错带,岸边布设湿生与喜湿型乔灌木,雨季时发挥护岸与过滤净化地表径流的作用。增加蜜源、食源植物的选用,围绕湖泊、湿地打造适合涉禽、游禽等生物的栖息环境,进一步丰富物种多样性,重塑近自然的生物生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

生态循环,绿色生活示范

生态循环,绿色生活示范

生态循环是指水资源、废弃物、能源之间的协同整合的系统,NbS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生态系统服务,将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可循环的联系或缺乏联系转变为协同整合的系统,形成内部长期稳定的循环体系。园博会作为大型展会类型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循环的建立也起着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示范、宣教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循环

1. 水循环

主湖与上游湿地设有湖体自循环管线,3座场馆、5座古建院及配套建筑雨污水经过市政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再经过装配式人工湿地进一步脱氮、除磷,活化水源,使出水达到地表Ⅳ类排放标准,为景观水系补水,保障园区污水100%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馆水循环示意

2. 能源循环

园博园的大型场馆建筑设计以绿色节能减排为理念,运用环保材料和创新工艺,例如智慧生活馆“小豌豆”采用的陶板材料和光伏屋面系统。园林古建的主体采用传统木构架,门窗、保温等构件均采用新型材料,使古建也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使用空间,以利于会时会后的永续留存和长效利用。服务展会期间集中客流所设置的二级服务驿站,采用装配式建筑,会后可根据运营转换情况灵活调整点位和功能。

3. 固废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会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具有时空分布效应,通过对园内生活垃圾产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我们在园区内的相应位置配备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设施

针对将长期产出的落叶、树枝等园林有机废弃物,园内设置了一体化回收处理站,对园林有机废弃物进行分类筛选,加工成为有机肥和有机覆盖物,再利用于园内绿化养护,构建内部废弃物循环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林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技术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林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覆盖物技术路线

会时展览的临时性景观,更多的选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利用材料,塑造贴近生活的景观设施,例如低碳环保园的回收玻璃瓶树,康体植物园储存种子的充气装置,旱溪花谷的生态材料趣味雕塑,童话花雕园的生态材料隧道、动物小品等,用生动趣味的形式向游客传达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收利用材料再造艺术小品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物造型的生态材料趣味小品

生态反哺,社会价值最大化

生态反哺,社会价值最大化

基于“城市双修”的规划选址促进了园博园作为城市绿地功能的价值最大化,一座园博园,不仅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锦上之花,更成为反哺城市生态的雪中之炭。拆除违法建筑327间,消纳现场230万方建筑垃圾、无害堆料,完成绿道及园区道路13.5公里,运用150余种生态植物,植树15万株,成功修复了91.6公顷工业废弃地,抚平了横亘于开平区和唐山主城区之间的“城市裂痕”,完善了唐山市生态轴线中的重要节点,弥补了唐山城市东北部没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的缺陷。

通过生态修复的手法改造城市废弃地,从而实现废弃地的复合再生和永续利用,推进了开平区与唐山主城区的无缝对接,带动了周边11平方公里花海片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城市周边环境的改造提升,构建了更多市民可以享受到的“城市后花园”。增强了周边乃至更大范围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出时分的园博园主湖

结语

结语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落地再到运营管理,正和生态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论实践,以切之可行的生态修复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改善人居环境造福民生,持续的更新着系统性的理念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