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曾经是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零售企业,同时也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巨头。

后来是如何落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乐福在中国发展还算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又为何还要“卖身”呢?

这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家乐福中国。

90年代的中国,连锁超市的模式只能算刚刚起步的阶段。

1995年,麦德龙正式进入中国;1996年,沃尔玛开到了深圳;1997年,大润发也进军到中国大陆市场。

同时期的本土品牌也纷纷开始成立,例如永辉、家家悦等。

而家乐福,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圣诞节,家乐福在中国的第一家大卖场就在北京三环边开业了,同时也是第一家在中国开大卖场的外资企业。

就像快餐界的肯德基一样,先进入国内市场,就占据了零售行业的先机。

可想而知,在那个早已习惯在小卖店买东西的年代,突然出现一个有成千上万种商品的大型自选超市,并且价格还比较低廉,是一件多么震撼的事情。

这种新颖和潮流的购物体验,很自然就获得了消费者的集体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络绎不绝的顾客,推车进场疯狂扫货,让这家大卖场的日营业额达到百万元以上,那还是九十年代。

那时在中国的消费者眼中,家乐福就是一站式购物的开创者。很多本土超市品牌,也会学习家乐福的模式经验。

那时的家乐福有什么核心优势呢?

第一点,家乐福沿用了法国、欧洲的分散化管理模式,采用店长责任制。

家乐福每家门店都是由店长全权进行决策,从选址到采购,从定价到陈列,从商场运营到供应商关系,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店长来直接进行决策。

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上,只有CEO、区长、店长三层,沟通链条,店长可以直接与CEO沟通。

所以店长的能力直接影响这家门店的上限。

门店的收益和店长的收入直接挂钩,调动了店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是家乐福的利润模式。

作为消费者,我们往往都会觉得,超市的直接盈利肯定还是商品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利润。

实际上,大卖场还会在供应商身上获得相当大的收益。

在那个超市还是强势方的年代,品牌商想把自己的产品摆上大卖场的货架,是需要交进场费的。

相当于超市的货架,是对外出租的。商品能不能卖得出去在于你,租金你是一定要交的。

除此之外,品牌商还需要给超市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例如条码费、开业费、合同费、促销费等。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中保持地位,大型零售企业都会把商品的毛利润设置的较低,一般都不会超过20%,以保持自家店内商品的价格优势。

真正作为利润点的,往往就是这些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的进场收益。当然,如果供应商的品牌足够大,在缴费方面还是会有一定话语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现在的电商平台一样,超市经常会进行大促销、大减价等优惠活动,但实际上优惠的部分还得品牌商自己来出。

这种甲乙双方通吃的商业模式,正是家乐福带到中国的,并且发扬光大。

第三点,是本土化运营。

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与配送中心,完全由当地供应商进行配送,送货到门店仓库。这也就自然简化了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

家乐福通过多年积累的卖场模式、管理经验,在中国零售市场做得风生水起,顺势也在各大城市进行开店。

到了2004年,家乐福在中国内地门店数量达到57家。

2006年,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突破100家,覆盖区域拓展到23个省份,始终保持着外资零售在华门店数量的第一位。

无论是盈利能力、规模还是模式,家乐福都是当时中国零售行业最强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家乐福在中国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由于家乐福中国的管理体系灵活,造成不同门店之间的经营情况差别巨大,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腐败情况。

这些不是集团希望看到的情况。

于是在2007年,家乐福中国迎来了一位新任总裁罗国伟。

把中国市场划分为四个大区,每个大区都设立了采购中心,统一负责与供应商的谈判。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更好地在供应商那里进行压价,还能压低人力的成本。

目的当然是想进一步增加盈利。

当“蓝色资本”成为家乐福第一大股东后,就注定家乐福会走向衰败。

因为“蓝色资本”想要的还是有漂亮的盈利数据后,进行快速套现脱身,资本是不会为长远发展考虑的。

店长的权限被撤回后,薪资自然也下降不少。大量员工选择跳槽,超市购物体验也有所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家乐福中国门店数量被大润发超越。

2010年,家乐福中国的门店数量又被沃尔玛反超。

这个时候,电商的时代又到来了。

有的零售企业选择勇敢尝试,例如沃尔玛。

2011年,沃尔玛就开始布局电商渠道,先是收购1号店,之后又入股京东等。

其他大卖场品牌也纷纷尝试自营等,虽然都不算成功,但也都意识到了电商是零售业的大势所趋。

家乐福则是不为所动的,直到2015年12月才开始尝试入圈,推出家乐福网上商城,并且发展十分缓慢。

业绩在逐渐被同行赶超后,家乐福中国还是仍然有一定盈利能力。

2018年,家乐福中国营业收入接近300亿元。在还有一定价值的情况下,家乐福终于决定卖身了。

其实,从2017年起,家乐福中国就被频繁传出与几个互联网巨头分别进行过谈判。

2019年,集团把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以48亿人民币,最终卖给了苏宁。

家乐福在中国发展的24年中,头12年可谓是顺风顺水,后12年则是渐走下坡。

说明在零售行业中,不能一成不变的选择保守,维持现状的运营模式在商业社会中很难长远发展。

据传闻,苏宁易购正考虑出售其所持有的家乐福中国控股股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