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在嘴里含上一块薄荷糖,你就能感觉到咽喉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如果你把一杯生姜茶喝下肚,你会觉得胃里面有一种温热感。这就说明,对某些食物,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作用的部位和性能,如薄荷具有清凉的作用,生姜具有温热的作用。利用食物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如咽喉感到灼热疼痛时,可以利用薄荷的清凉作用来医治;胃部冷痛时,可以用生姜的温热作用进行治疗。

这种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在炎热夏季,高热难熬,人们习惯用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甘蔗汁、菊花茶、金银花露之类具有寒凉特性的食物,借以清热泻火,祛暑解渴;寒冷冬季,天寒地冻,人们爱吃羊肉、狗肉,喝补酒,借以温补阳气,抵御外寒。这就叫做食物的“气”,这个“气”指的是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性质,温和热也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之甚者为寒,所以有时也把凉称为“微寒”;而温之极者为热,有时也把热称为“大温”。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特性称为“四气”,也可称为“四性”。在这四气之外,有很多食物性质平和,既不过热,也不过寒,介乎寒与热之间,传统上称之为“平性”食物。但事实上每一种平性食物,还是具有稍稍偏温或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食物的性能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称作五气。

食物所具有的四气对饮食保健有什么意义呢?有学者认为: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就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证。食物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况。寒凉性食物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调整热性体质和热证;温热性食物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补养虚寒体质和治疗寒证

了解食物的四性,就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如何应用食物来治疗自己的疾病。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这样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认为,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凉性的药物;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就是热性温性的药物。同样道理,凡属热性或温性的食物,对寒证或阳气不足的人十分有益,属于“疗寒以热药”;凡属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对热证和阳气过旺之人十分有利,属于“疗热以寒药”。或者说,寒证病者和阳气不足之人,不可多吃常吃性属寒凉的食物,因为寒凉性食物具有清凉、泻火、伤阳之弊;而热证和阳气过旺者,切勿多食常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因为温热性食物有温补、壮阳、助火之力。

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是因受凉感冒后,久久不愈,寒痰伏肺,每每遇寒即发,常属寒性咳喘病,其饮食上就要经常吃些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干姜、金橘、佛手柑、羊肉、狗肉等,可以收到食疗食养的效果,切勿多吃柿子、香蕉、荸荠、薄荷、蚌肉、螺蛳之类性属大凉之物。而支气管扩张则相反,多属阴虚火旺,或痰热蕴肺之人,常吃些荸荠、海蜇、萝卜、冬瓜之类性凉清肺食物,最为有益,而不可多吃桂圆肉、荔枝、葱、姜、辣椒之类温热性质食物,以免助热上火,加重病情。

不懂得食物之气,就很难明白和掌握借用食物调理体内平衡的道理。清代医学家黄宫绣说得好:“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凡寒性或凉性食物,如绿豆、芹菜、菊花脑、马兰头、枸杞子,柿子、梨子、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螺蛳、金银花、胖大海等,都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热性病证或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最为有益;反之,对虚寒体质,阳气不足之人则有害无益。同样的道理,食物中的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姜、茴香、红参、白酒等热性或温性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对阳虚怕冷,虚寒病证,食之为宜;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切勿食用。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这就是说,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物,炎热高温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食物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这又是中医学里的“天人相应”观了。

总而言之,食性犹如药性,一定要根据食物之性,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四季节气而综合掌握,合理选择,科学搭配。

声明:图片来源于免费正版图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