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哲学》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文字基础稿和课程思维图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手写笔记导图由群友 深海玫瑰-果琋 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1-8

去年结课的时候,我们最后讲的是“二甘露门”。“二甘露门”属于佛教引入中国后的第一代禅观——“安般禅”和“不净观”。

我们中国禅法,本土的集大成者,是天台宗的四祖智顗大师。天台禅法,它还进一步影响了密教,或者说——它引入了密教。天台密教是唐密的一大支流,也是日本天台宗的一个起源。

“二甘露门”的禅观,很快它就发展到了第二代。中国佛教的第二代禅观叫作“五门禅”和“十二门禅”。第二代禅观兴起的标志,是——鸠摩罗什翻译了“说一切有部”的五家禅法,所以它号称“五部禅”,也叫“五门禅”。这个“说一切有部”的五家,它们都是小乘部,所以,“五门禅”是小乘禅。

在鸠摩罗什之后,东晋的佛驮跋陀罗【(359—429)】,就是觉贤大师,他翻译了《达摩多罗禅经》。从《达摩多罗禅经》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禅法的传授……这以前是没有的。

《达摩多罗禅经》中的“方便道”,就是早期的“数息观”和“不净观”。但是,《达摩多罗禅经》它也属于小乘禅……因为鸠摩罗什和觉贤这两位大师都是大宗匠级的宗师,在他们的提倡下,“五门禅”在中国佛教中,一直有特别的地位,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佛教)通史”的第五十六课——“觉贤,中国禅的独立”中讲过。

鸠摩罗什,他率先提出了“五门禅”!就是——从“一切有部”的五家中翻译出来的。哪五门呢?治贪欲、治嗔恚、治愚痴、治思觉、治等分……这五门。对治嘛,禅要对治嘛!

第一门,就是——治贪欲法门。贪欲,贪欲作为人类的一种欲望,其实它是来自于人的两大根本欲——食欲和性欲。这叫“根本欲”。人类很多欲望是这两种欲望的一个延伸。因为“欲”,它的本质……什么叫“欲”?“我要”、“我的”……“我要”……是这个概念。

比如“收藏”,哎……看着“收藏”它不是欲望,其实“收藏”也是“欲”!它是性欲的一个变形——占有欲的一种。举一例子啊——我有一老哥哥,他喜欢收藏北魏和北齐的佛造像!这种造像历史悠久……我们就不用说了,关键是这种造像价值不菲,一座动辄几百万!我每次看到他收藏的这个造像就很感慨——这个造像看眼前的人,我们眼前的人看这个造像,一千三百年了,看它的人换了多少个?但佛像还是那个佛像!到底谁收藏了谁?你这种收藏欲真的有价值吗?

当然啦,叫“欲”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比如求知欲……哎,求知欲就挺好。但贪欲它肯定是不好!因为,什么叫“贪”?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过了”!什么事儿“过了”,就是“贪”。

“五门禅”的第一门,就是“治贪欲法门”。它实际要对治的……这个“贪欲”,对治是“淫欲”。所以“淫欲”多者应该修“五门禅”的第一门,就是——“安般禅”的“不净观”。它对应的是“安般禅”的“不净观”。

“五门禅”的第二门,叫——治嗔恚法门。什么叫“嗔”呢?发怒时瞪着眼睛就叫“嗔”;“恚”呢,这个字很难写——上面两个“土”,下面一个“心”。它是怨恨的“怨”的意思——从“土”、从“心”……两个“土”下面的“心”……深深的怨,怒从心起!所以“治嗔恚法门”,它对治的就是你容易发的那个“怒”。因此,这个法门也叫“慈心观”,或者“慈悲观”。

“五门禅”的第三门,叫——治愚痴法门。什么是“愚痴”呢?这个词我们常说……“我见”就是“愚痴”。什么是“我见”?你认为……你以为……你觉得……这就叫“愚痴”。什么不是“你认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由“因缘”所生才是真相,而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东西是真相!你坚持的那个“你认为”、“你觉得”……那个就叫“我见”。

“我见”重者就要修这个第三门——“治愚痴法门”。这个法门呢,也叫“思维观”,或者“因缘观”。因为,它就是要去思索这“十二因缘”。佛教哲学,它的根本逻辑,在三次流变中,有一个是不变的,就是——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逻辑。这个世界的根本逻辑,叫“相依缘起”。在“有部”哲学的阶段,佛教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缘生法”,就是——通过“十二因缘”的链条和方法,来消解和解释有关“我”这个概念。这是第三门。

“五门禅”的第四门,叫——治思觉法门。“治思觉法门”是比较少见的!它是给聪明人准备的……嗯,就这思维不太活跃的人就不需要这一门。什么是“思觉”呢?就是——思维想法特别地多、特别地活跃、角度特别地刁钻……这类人需要的就是“定心”。所以,思维活跃的人应该修这第四门——“治思觉门”。这一门对应的“安般禅”中的“数息观”。

“五门禅”的最后一门,就是第五门,它叫——治等分法门。“等分”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说——作恶必得的那个“恶报”……就是,作恶肯定有一个恶报啊,这个“恶报”就叫“等分”。你作了坏事儿,你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啊…..心怀恐惧,或者是心怀忏悔,那你就应该修这一门——“治等分法门”。但是呢,这个法门只针对良心发现的人!就是……你作了恶,知道自己作了恶,你知道害怕……你还知道怕,你有心忏悔……这属于价值观正确,但路走错了,对吧!对于这种,佛法还要给指一条路。但是有的人呢,是他作了恶,他不觉得自己作了恶,他觉得自己光荣、伟大、正确……他就不忏悔,那佛法也不用给他指路……直接下地狱!

第五门——“治等分门”,它的修法呢,就不太像小乘禅了……它就接近大乘禅了。我们说——大乘禅有二十五法……大乘禅要修的,是——证明一心念佛三昧。第五门就是这么修——修习“念佛三昧”得到消解。所谓——做了坏事,或者心怀,这个……罪孽深重,心怀忏悔的人,他就要一心念佛!这实际是我们净土宗提倡的,叫作“一心称名念佛”。

“五门禅”在中国佛教史上,历史上有两个版本——我们讲的这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还有一个版本,也很常见,是南北朝期间,南朝刘宋王朝的那个昙摩蜜多翻译的,叫“五门禅经要用法”。但是这本儿呢,跟鸠摩罗什翻译的结构差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叫作——坐禅之要法有五门……它都能对应上:一者曰安般,二者曰不净,三者曰慈心,四者曰观缘,五者曰念佛。对上的!

“五门禅”,它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在佛教实践上的一个落实!换句话说,就是——哲学对神学的一个理论指导。佛教哲学有四个流派,有五种学说,它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说一切有部”哲学。迄今为止,和佛陀原说最接近的,概念体系最庞大、最完备、最完整的哲学流派就是“说一切有部”!我们讲到现在为止,还都没有出“说一切有部”哲学!它在佛教两千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呢,独自发展了五百年。

“说有部”,它的理论成熟,并且对佛教实践这种落实,标志着早期佛教真正走到了一个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