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历史事件使毕加索(1881~1973年)非常激动,他在1937年巴黎的国际展览前一个月里赶画了《格尔尼卡》这部大作。当时纳粹分子对格尔尼卡的巴斯克城三个小时的飞机轰炸的情景和感觉在大众心里还很清晰。如今,至少在年鉴目录里首先会把它作为那年的重点要闻来刊登这幅作品,
有意思的是并没有提及牺牲了1654个民众而刺激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缘由(时代年鉴,2002年)。这幅粗犷和单色的作品由于富有形式的创造性和政治声明而受到关注,在作品里毕加索使用了色彩的笔致。黑色和白色应该是受到战争图片的启发(尤其是罗勃特·卡巴的作品)。它是立体主义运动的重要表现,不顾正面和侧面视点位置的不同,使观者同时看到不同角度的物体形象。
作品虽然是世俗的题材,但拿来和宗教的三联式构图相对比,一样有很强的主题性表现。左边和中心的垂直线置于公牛和马身上,切割了马的右后腿。右边版面也垂直切割了在呼救中女人的大腿位置。作品中心的垂直线切割了代表希望的形象符号(唯一的花朵存活于残缺的剑下),建筑的角落里出现了恐怖的遇难者的信号灯。
这个小镇的悲惨事件惊动了整个西班牙,包括公牛,当时全国都沉迷于斗牛活动中,这里公牛愤怒地翘起了尾巴。对于犹如战争中遇难的民众一样痛苦的马来说,公牛表现出挑战的态势。然而,毕加索说“马代表人们”,公牛则是“残暴和无知的”法西斯主义。左下方的人头好像还活着,痛哭的母亲怀中的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
中上方像一只眼睛的信号装上发亮灯泡作它的瞳孔,同时也像太阳,但好像没能照亮黑暗,留下了对人性的质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重的悲剧,尤其是对这些单纯的人们。毕加索很隐蔽地表达格尔尼卡事件的主题和情景。毕加索在绘制他的杰作《格尔尼卡》的30年前,就显示出对立体主义的兴趣。
1907年,他对非洲面具的杏仁眼和拉长的鹅蛋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去以后就把近期一张画中五个人物的脸重新画。浑然一体的面具形状启发了画家把客观对象简化为抽象的形体,同时表现物体不同角度的体面,导致画家突破非洲时期而进入最具开创性的纯立体主义时期,画家花了好几年时间实践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塞尚的风景和《穿红背心的男孩》影响了毕加索作了锯齿状的平面作品,使人物有持续的移动感。题为《亚威农少女》的作品其实画的是巴塞罗那一条街上的妓院商业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