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船长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地方上,又到了过紧日子的时了。

1

最近,河南下发一份通知,政府机关要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将过紧日子作为部门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下行期,财政紧张,已经成为各个地方的常态。

而近期公布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一片的负增长,更是看得让人心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船长收集的20个城市覆盖一二三线,颇具代表性。

1-4月份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只有贵阳、长沙、合肥、广州、太原、泉州6个城市实现正增长,14个城市都为负增长。

而如果单看4月份,财政数据全部为负增长。

经济实力最强的深圳,1-4月份财政收入1309亿元,但增幅下降12.6%。4月份的增速,更是暴降44%。

当时数据一出炉,就引起一片惊呼。

如果连最强的深圳都如此表现,其他中小城市又该如何?

同处珠三角的广州,4月份财政收入下降12.8%,惠州下降近20%,中山下降22%,江门下降40%。

而东部沿海的城市表现也不遑多让。

4月份单月,苏州下降49%,南京下降54%,杭州下降37%,宁波下降36%,泉州下降30%,台州下降37%。

最惨的温州、常州,4月份财政收入还不到20亿,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70%。

中部第一城武汉,4月财政收入同样下降接近30%;西部的重庆,降幅达到了35%。

不仅是城市的表现如此,省份层面的数据也不太好看。

比如贵州省,4月份财政收入下降32%,甘肃下降57%,宁夏下降27%。

甚至,全国1-4月份的财政收入也同比下降了4.8%。

一场全国范围的财政暴降,正在上演。

2

事出反常,必有隐情。

疫情的冲击,肯定是一个原因。

目前还受困于疫情的上海,虽然还未公布财政数据,但从其他宏观数据上,就能看出封城的影响。

4月份,上海投资增速下降11.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

1-4月,消费增速下降14%,但是4月份单月,暴降48%;

4月份,工业总产值增速暴降61%。

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都下降了5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城市决定封控,经济活动也会静止。如此一来,财政收入的下降,也是必然的结果。

比如另一个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长春,一季度GDP同比下降1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 23.9%。

而到了4月份,长春财政收入降幅又扩大至37.5%。省份吉林,甚至下降了74.4%。

但仅仅因为疫情原因,财政收入下滑如此严重,显然不太合理。

尚且,全国还有很多城市疫情并不严重,也没有走到封城的地步。

此中,还有隐情。

3

真正的原因,是 留抵退税。

什么是留抵退税?

所谓的留抵退税,全称“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优惠”,也就是属于增值税的一种优惠方式。

在我们国家,增值税实行的是税款抵扣,企业采购时支付货款和增值税进项税额,销售时收取货款和增值税销项税额,销项和进项的差额,就是企业需要缴纳的增值税。

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价格倒挂、库存、大额固定资产购置等原因,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进项多、销项少”的情况,就会出现留抵税额。

再比如,初创的高科技企业,一方面有大量研发和采购,在采购时垫付了增值税进项税额,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产生销售行为,也就没有所谓的销项税,就得不到抵扣。

而留抵退税,就是把还没有抵扣完的税额提前退还给纳税人。

在疫情冲击的当下,将企业在购买原材料、设备时垫付的税款返还给企业,很明显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减轻企业运行压力。

但对地方财政而言,留抵退税不是作为补贴政策计入支出,而是直接冲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就直接导致财政收入账面数据下降。

今年3月份,国家下发通知,退税减税总额2.5万亿元,而留抵退税规模就达到了1.5万亿元,已经成为减税政策的主力军。

而承担的比例,则是中央和地方各担一半,意味着各省份、城市承担的规模在7500亿元左右。

恰巧,4月份正是实施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退税的规模达到了8000亿元,已经超过全年任务的一半。

比如在上海,4月1日至5月15日,4.7万个纳税人,已经收到了377.6亿元的留抵退税。

这一个月时间的集中释放,就造成了地方财政数据的大幅下滑。

而国家对留抵退税的安排,截止时间6月份。意味着,5月份、6月份的财政数据,有可能下降。

而在6月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对企业来讲,财政政策的主动作为,反倒是一件好事。

不必担心,不必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