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和关爱的追求,在保健食品上大做文章,用虚假宣传骗取老年消费者钱财。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湖北之声联合制作的智慧助老专栏“爷爷奶奶的智慧生活”,近期邀请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区分局鹦鹉街派出所社区民警许成林做客《老年天地》。本期主题:老年人如何识别保健品诈骗?

 主持人和许成林警官(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人和许成林警官(右)

许警官所管辖的钢管社区,面积0.22平方公里,属混合型老旧社区,有居民小区8个,实有人口10200余人,65岁以上老人1800余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7.8%。近两年,该社区就有多名老人,为了所谓的养生和保健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成林警官(左)和社区居民交流

案例:轻信羊奶丶驼奶养生,孙婆婆半年被骗29800元

2021年3月21日,家住汉口的张女士打电话向民警求助,说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近半年时间花费近3万元钱,在一家保健品店里买了10箱羊奶和驼奶,怀疑被人骗了,要求民警帮助解决。张女士的母亲孙婆婆80多岁,两年前女儿搬到汉口居住,她独自一人住在钢管小区,因其每月有4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加之身体不错,女儿对其比较放心,所以也不经常来看她。2020年下半年,孙婆婆一位朋友看她一人在家寂寞,就拉着她去汉口听了一次课,课堂里老人们有说有笑,讲台上讲师讲的声情并茂,孙婆婆一下子就放松了警惕,听完课,人家还免费送了她一壶食用油。第二次去听课的时候,讲师正在宣传羊奶和驼奶的功效,说的天花乱坠,好象老年人喝了可以长命百岁,讲完课还免费送了孙婆婆一小袋羊奶品尝。这一次,孙婆婆花2980元买了一箱(10筒)羊奶。之后,孙婆婆每次去听课,人家都会送她一壶食用油或一袋大米,她也照例花2980元买一箱羊奶或驼奶。几个月下来,孙婆婆一共买了10箱,花掉了近3万元。为这事,孙婆婆的女儿没收了她的工资卡和医保卡,母女还吵了一场架。了解情况后,我们带孙婆婆去找听课的地方,到那里一看,讲堂早已人去楼空。

什么是保健品?

一般来说,广义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器具和保健器械等。目前,我国批准了2类保健食品,一是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二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

老年人被骗后应注意的问题

警方提醒:首先,面对被骗的现实,老人要做到及时和子女沟通,说出实情,而子女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长辈被骗的现实,不要过多责怪老人;其次,要及时报警,如实向警方反映情况;最后,子女日常要多关心和陪伴老年人;对于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政府福利机构、居民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等要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

保健品六大“消费陷阱”

1、包治百病,虚假宣传。凡是声称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均为虚假、夸大宣传。

2、免费活动,诱人上当。所谓的“体检”等免费活动,到最后都会告诉老年人什么都得补,并鼓吹吃某些保健食品有各种治疗功效,引诱不明真相的老年人上当。

3、会议营销,“真人”说法。有些不良无信的营销公司为了推销利润高昂的保健食品,会以健康讲座、联欢活动、“真人”现身说法等手段,提供免费用餐、购买保健食品赠送礼品等,引诱消费者上当。

4、上门服务,温情麻痹。骗子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温情麻痹,随后高价推销保健食品,使老年人“无法拒绝”,“心甘情愿”自掏腰包购买其功效夸大的暴利保健食品。

5、电信诈骗,中奖诱惑。打着“养生”栏目或保健中心工作人员的幌子,骗子以关心回访患者的名义询问其身体情况,忽悠推销保健食品;或是以中奖信息为“诱饵”,诱惑消费者掉入其设计好的保健食品“消费陷阱”。

6、流动设点,雇托迷惑。骗子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参加其促销活动,再请些托儿制造假象,吹嘘用了其保健食品后身体如何改善,甚至“治好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此诱骗一些有慢性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以为可以用它代替日常治疗。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对于患者来说,绝不能以保健食品代替药品使用,以免延误病情;买保健品要选正规渠道;建议您去正规药店购买,索要正规的销售凭据,不要贪图便宜。

遇有任何疑问,可查询官方网站或拔打12331投诉举报电话。遇有虚假宣传产品疾病治疗、预防功能的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可拨打12331电话投诉举报!也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samr.cfda.gov.cn)“公众查询”和“企业查询”栏目,一查便知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