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烟台锔瓷手艺人:“复活”几千件瓷器 让残缺成为一种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探访烟台锔瓷手艺人:“复活”几千件瓷器 让残缺成为一种美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 陈晓 汤淼 烟台报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将破损的瓷器,修整复合便是锔瓷手艺人的活计。烟台锔瓷手艺人李勇从事这个行当已经20多年,几千件瓷器经由他的手而“复活”。在李勇看来锔瓷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可以低到尘埃里,也可以高到庙堂之上。打磨锔补的叮当作响中,修补的是瓷器,是文化,更是情感的寄托。

从业20余年 手艺人亦是“守艺人”

走进李勇的工作室,一整面墙整齐摆放着一个个修补过的瓷器,精心排布的锔钉、细密镶嵌的银片,为瓷器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沉淀着岁月与匠心,与瓷器融为一体。“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说起锔瓷李勇打开了话匣子。在他还不到20岁的时候,有一次赶福山大集看到有个老手艺人在锔瓷,虽然记不清当时锔的是缸还是盆,但他清楚记得自己蹲在跟前看了一整天,并产生了一个疑惑。 “钉子怎么能修补瓷器,还做到不漏水的呢?”

对锔瓷的兴趣就这样在李勇心中埋下了种子。多年后,偶然的机会,他经人引荐认识了自己的师傅,开始入门研究锔瓷,少年时代心中的疑惑也得以破解。“其实原理很简单,如果将破损的瓷器严丝合缝地贴合它完全可以不漏水,锔钉只是用来固定并不穿透瓷器。”李勇边说边开始了现场作业。

布满修补器具的工作台,李勇在灯光下仔细地将破损的瓷器重新聚合,这是锔瓷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捧瓷,难度在于必须要将破损的边边角角捧得严丝合缝,捧好之后用细绳捆绑固定。李勇根据经验在需要上钉的地方做标识,开始打孔,打孔必须把握好度,不能彻底钻透。接着根据钻孔打磨锔钉,锔钉要完全贴合钻孔的长度、大小,误差必须小于一根头发丝,这些工作做完,便可以上钉,打磨。一整套流程下来,汗水早已顺着李勇的鬓角淌下。李勇告诉记者,很多细节完全靠经验,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很多心思。这还是没有缺损的情况,如果瓷器有脱落、缺陷,还要进行镶嵌,就更加繁复了。

对于这个过程李勇乐在其中。1975年生的李勇,干这一行20多年,修补的瓷器已经有几千件。从简单的“锔盆、锔碗、锔大缸”学起,他不断研习工艺,走访民间老艺人,技艺日渐精湛。在传承胶东传统锔瓷工艺的基础上,他也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锔瓷工艺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并逐步恢复,他笑称自己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要把这门手艺的精髓传承下去。

残缺也是一种美 让锔瓷工艺发扬光大

在李勇看来,锔瓷既能低到尘埃里,像最早锔瓷手艺人都是走街串巷服务每个百姓;也能上到庙堂之上,如孔庙大殿内的缸便布满了锔钉。李勇认为锔瓷这门手艺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本身就是门艺术。

李勇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曾经有个顾客拿了一个碎成20多片、看起来很普通的一个盖杯找他修复。因为破损严重,修补费需要2000元,对方斩钉截铁地要修。他当时很疑惑,因为这个杯子看起来放在旧货市场都不值5块钱,“修它干嘛呢?”。可当他将盖杯捧瓷捧起来之后,看到了杯子上写着,“奖励先进工作者***”,才得知这是顾客母亲年轻时工作表现突出得到的奖励,老太太用了三四十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杯子,是一个人人生的高光时刻,承载着岁月和青春。李勇永远都记得,当修复好的杯子交到顾客手中,顾客眼睛放光的样子。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锔瓷这门行当的初心所在:修补的虽然是简单的器具,但是小小的器具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看似与带着守旧、惜物标签的锔瓷渐行渐远,但李勇相信随着国家对手工艺人的重视,这门手艺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锔瓷、接触锔瓷,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李勇也在锔瓷中加入现代人的审美,勇于创新,结合金工、银饰錾刻、锡镶、花丝等民间技艺,丰富锔瓷工艺绝活,创造出一门崭新的锔镶工艺,让锔瓷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进一步诠释了手作精神的拙扑与可贵。

“我觉得带着锔钉的瓷器,反而更有故事感和别样的美感。残缺也是一种美啊,这也许会成为人们对美的另外一种追求呢。”李勇说道。他一直致力于将锔瓷工艺发扬光大,目前他的顾客已经遍布全国,收了一百多个徒弟。李勇还在积极筹建锔瓷博物馆,展示一些他收集到的古老的锔瓷工具和一些精美的锔瓷作品,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锔瓷的魅力,让喜欢这门手艺的人能互相交流学习,让锔瓷工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