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检科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毒性快速评价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新进展,构建了一种基于脂质组学和离子淌度质谱的真菌毒素侵染细胞评价模型。

真菌毒素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毒性强,并可通过食物链累积和传递,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真菌毒素的毒性评价主要采用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开展,体内模型评价准确性高,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基质效应强等问题,且低剂量的真菌毒素往往无法满足动物实验毒性评价的用量要求。体外模型具有条件可控、周期性短等优点,但是开展基于真菌毒素侵染细胞毒性模型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低剂量真菌毒素侵染时细胞状态变化不显著,难以进行毒性评价。

研究团队将脂质组学技术引入体外毒性评价领域,融合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筛选出真菌毒素侵染人源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并研究了真菌毒素侵染导致的人源细胞脂质变化规律。经统计学差异分析发现,受伏马毒素B1侵染的HepG2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为神经鞘脂类和甘油磷脂类,受黄曲霉毒素B1侵染的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为甘油糖脂类,受赭曲霉毒素A侵染的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以甘油磷脂类为代表类。检测标志物的含量可以用于评价新型真菌毒素的毒性大小。该方法相比于细胞模型毒性评价实验,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方法灵敏度高;二是可通过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精准评价复合毒素的毒性。

相关研究由在读研究生陈兰在导师张峰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得到了陈凤明博士等老师的指导帮助,研究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响因子6.986)2022, 94, 18, 6719–6727,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支持。

专家介绍

张峰研究员

张峰,博士,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1)、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生化所开展博士后研究。APEC食品安全论坛学术委员,WHO FCTC专家组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食品中未知有害物侦查及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绿色检测技术;未知风险全息判定技术;高选择性离子源质谱研制;质谱成像技术。

科研成果: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1项等奖励。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9篇,主编著作6 部、授权专利14 件,制定国家标准9 项。组织应对“臭脚盐”、“输欧食用菌检出尼古丁”、“瘦肉精”等国家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收到工信部、原质检总局和最高检的感谢函。

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

文章来源于中国检科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英文摘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