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去年洪涝灾害及秋汛影响,河南小麦播期整体推迟——

产粮大县今年收成会咋样

作为河南第一产粮大县,安阳市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然而,受去年洪涝灾害及秋汛影响,小麦播期整体推迟,晚播麦占比较大。如今,小麦促弱转壮情况如何?今年夏粮能否稳产?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当地寻找答案。

“这几亩洼地是去年12月初播种的,清明过后麦苗才拔节。这一个多月来,我们狠抓水肥管理,如今这些小麦正在灌浆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河南安阳市滑县长虹渠蓄滞洪区,滑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陈一品告诉记者。“豫北粮仓”滑县去年遭受洪涝灾害及秋汛双重影响,导致小麦播期整体推迟。为确保小麦促弱转壮,夏粮稳产丰收,一场稳产保卫战在这里打响。

农技服务解难题

种粮大户王付强承包了1000亩土地,均位于长虹渠蓄滞洪区内。因为播种时间太晚,他增加了近两倍的播种量,还给部分麦苗覆上地膜,增温保墒。

“去年小麦播种以来,农技专家经常来我这里现场指导,怎么追肥、怎么浇水……特别是我们根据专家建议,加强了谷雨时节的水肥管理,现在小麦长势很好。”王付强告诉记者,在农技专家的跟踪指导下,他的1000亩三类苗小麦田成功转化升级为二类苗小麦田,转化升级率达90%。

针对冬小麦播期整体比往年推迟这一特殊情况,滑县积极开展“科技壮苗”和“百名农技人员包千村”行动,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

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滑县冬小麦一二类苗面积占比94.9%,面积171.96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滑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当地持续推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模式,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专家服务团及县级专家技术组,培育提升526名农技推广联络员及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业务素质,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农业“芯片”强基础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滑县粮食产量连攀新高,种子功不可没。

在滑丰种业科研育种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上千份玉米材料开展考种、筛选、编号,通过层层考察,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种质材料。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当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繁育了滑玉麦1号、郑麦1860等优良品种20多个。

“我们已经建成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今年将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40万亩。”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协广告诉记者。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这是滑丰种业一贯的做法。针对去年雨水多、墒情足的特点,我们在每个产品包装袋上均印刷了详细的播种说明书,编制了关于2022年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派发给农户。”滑丰种业董事长赵秀珍说。

“十三五”以来,滑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优质专用新品种研发及配套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打造滑县种子“芯片”。目前,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

耕地质量是保障

“我在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承包了108亩地,虽然去年雨水多、播种晚,但托高标准农田的福,我并不担心今年的收成。”滑县白道口镇种粮大户刘飞超充满底气地告诉记者,白马坡改造前地势低洼,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一直是“望天收”的盐碱地。2012年,白马坡实施改造,治盐碱、打机井、修路种树……如今,这里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大亩田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里?“以春管季节为例,早在10多年前,我估计没时间跟你聊天,忙得团团转。”刘飞超笑着说,一是节省了人力,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科技化、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方便农民耕种收;二是田更好种,经过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节肥省药、保肥保水,1亩地至少可增收200斤粮食;三是路好走,大型农用机械进出方便,运农资、拉粮食可以直接将车开到田间地头。

“你看地里那些‘白格子’‘黄扣子’,是供电室、机井、出水口。实践证明,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再加上良种良法,确保了我们旱涝保收,年年高产。”滑县白道口镇镇长耿昆指着前方自豪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滑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打造了河南省最大的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十四五”期间计划再完成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届时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55万亩。

“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助推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为实现大规模社会化托管服务创造了条件,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提供了新答案。”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说。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更多种植户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甜头,也从土地上看到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