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参与团队科研工作,多项成果获奖并惠及更多病人;他以对患者高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潜心钻研,在骨科、运动医学、显微外科等方面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娴熟手术技巧……他,就是威海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兼血管外科副主任、威海高区利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余志平。

从医10年来,余志平始终坚持医疗、科研齐头并进,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做学问,手术台上扎扎实实为病人治疗,在守护患者生命安康的路上,一路砥砺前行。

执守信念 创新临床新利器

执着成就事业,勤奋编织梦想。从医以来,余志平一直满怀“仁心仁术、惠泽众生”信念,在创新路上努力奋斗着。

2015年,在开始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余志平便在完成临床诊疗任务的同时,自发开启了科研之旅。“当年,我协助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威海高区利民医院院长丛海波教授,就骨科数字化与现代化诊疗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余志平介绍,主要是基于光、声、磁多模态影像导航技术,针对中医骨伤病现代化治疗体系建设及电磁导航机器人设备研制中的“卡脖子”难题,同企业、院校深入合作,对骨伤病治疗过程中的电磁追踪关键技术展开了持续攻关。

经过不懈努力,余志平和他们团队在中医正骨手法可视化成像机制、多模态影像电磁导航技术、骨伤病治疗微创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系列电磁导航机器人及“5G+”远程医疗模式,解决了国内外导航软件碎片化及系统不兼容难题,可广泛应用于创伤骨折、脊柱外科、运动医学、关节外科等多个临床治疗环节。

“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将科研与临床结合起来,使科研课题源于临床,才能造福更多患者。”余志平深知这一点,积极参与丛海波显微微创医疗团队正在推进的基于“5G+电磁导航”远程医疗技术,并基于“筋束骨”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多模式治疗方式,创新性利用关节镜下关节囊外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方法,纠正髌骨周围动静力学结构,实现筋骨平衡,延缓膝骨关节炎进展。

医者仁心 托起生命新希望

如果说科研是余志平从医路上的创新“主旋律”,那么临床诊疗则是他的实践“协奏曲”,“二重奏”虽然忙点累点苦点,但却让他不断走向成功,演奏出生命的成功新乐章。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余志平深知选择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从开始入职那天起,他便一心扑在临床工作上,并凭借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与患者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救治了众多急危重症病人,还为一名名疑难杂症患者祛除了病痛。

刘刚(化名)不慎被机器轧伤了右前臂,致右前臂离断,只剩余一点皮连着,当时伤口污染严重,骨头、肌腱、神经、血管外露,离断远端组织活性差,情况危急。丛海波显微微创治疗团队专家余志平、王海涛、黄健等参与抢救肢体,通过医院绿色通道,先快速使患者再植肢体通血复活,再通过精细化操作,成功实施保肢手术,使患肢右手焕发新生。

一次车祸使张先生身体多处骨折。可是在骨折都康复后,他的右臂总感觉不舒服且活动受限。去过多家医院检查,都说与先前车祸有关,再养养就好了。来到高区利民医院后,余志平检查发现是肩膀的筋出现了问题,后经磁共振检查进一步确定了余志平先前的诊断,肩袖撕裂,通过关节镜微创技术修复撕裂的肩袖组织,终于使患者完全康复。

……这一例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是与丛海波显微微创团队的微创理念以及精湛技术是分不开的。

“我读研时学的是显微外科专业,导师是丛海波教授。”余志平介绍,2015年他又到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跟随崔国庆教授学习肩关节镜技术。

显微外科有别于一般外科基本技术,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功能,使用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及缝合材料,对细小的组织进行精细手术。为此,余志平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在实验室动物模型上反复练习,常常一缝就到半夜。而在运动医学方面,他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修时获评优秀进修医师。如今,余志平在四肢大范围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断肢(指)再植技术,以及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肩、肘、膝、踝关节疾病等领域都拥有了丰富经验。

“过去取得的一点成绩,离不开医院、恩师的培养,离不开患者的信任、家人和团队的支持,正因为这份信任与支持,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所学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为患者健康尽职,为更多家庭安康出力。”余志平说。威海晚报记者 鲁增林